基础设施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19-06-20 15:35

基础设施情况

●学院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柳州铁路运输学校          ●目前西南五省(市)区唯一一所铁路背景高职学院

●2008年学院荣获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2010年学院被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09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               ●2005-2010年度“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组建全区首个由教育厅批准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 ●发起全区首个校企合作组织“产学合作促进会”

●2010年荣获全国职业技能比赛(高职组)一等奖——广西“零”的突破

 

学院概览: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工业城市——广西柳州,现有和平路校区和官塘新校区两个校园,高职全日制在校生7300多人。

和平路校区西邻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北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官塘新校区位于柳东新区大学西路柳州职教园区,比邻广西柳州汽车城,占地约67万平方米(1000亩)。

截至2011年12月底,官塘新校区已完成近20万平方米建筑,现已入驻学生3700多人,计划在2014年以前完成整体搬迁,届时新校园将全部建成,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可容纳1.2万人全日制在校生。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设备先进。

历史沿革: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并具有56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是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目前西南五省(市)区唯一一所铁路背景高职学院。

学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铁道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曾升格为广西铁道专科学校和柳州铁道学院(本科层次),1994年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荣誉。1997年以来,先后合并了广西电大柳铁分校、柳州铁路局教师进修学校、柳州铁路司机学校和柳州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03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组建高职院校“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由柳州铁路局整体移交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2009年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5月4日为校庆日。

人才辈出: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定走质量立校和特色兴校之路,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校54年来为铁路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8万余名高技能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广西经委副主任、广西地方铁路公司总经理秦成功,南宁铁路局副局长黄翔,南宁铁路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柳胜,广西玉柴机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全国三八巾帼标兵株洲北站值班站长钟红,全国劳动模范玉惠文,全国服务明星樊桂玲,铁道部三八红旗手贤桂清,铁道部大桥局总会计师古继洪,中国铁通总经理熊建平,审计署信息邮政局副局长崔光庆,广西南方航空公司纪委书记刘宝澍,武汉铁路局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杨秀杰,广西十大青年企业家冼进才,团广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盛,四川雷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林富勇,北京爱播网技术总监冯启忠,盛大文学小说阅读网产品总监蒋郁等。

骄人荣誉: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曾先后被授予“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铁路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2009年度广西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连续 5 年被评为“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荣获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9年,我院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育单位;2010年,学院被正式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在校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均捷报频传: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2009年“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10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单项分获一、二、三等奖,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2010年“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0年全国通信行业技能竞赛(高职院校类)获团体全国二等奖、一个单项二等奖,2010年首届全国高职院校“接发列车”技能比赛获团体二等奖并分获个人全能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 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三个单项均获二等奖。在近两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我院是区内高职院校中取得最好成绩的学院。

雄厚实力: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铁道部铁道通信信号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2009年,学院牵头组建了广西首个职教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75人,其中专任教师388人,教授、副教授76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部级优秀教师6人,省部级教育教学专家10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5人,市级技术拔尖人才、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各1人,硕士研究生140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72%。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657.84余万元,学院图书馆纸质藏书35.78万册。拥有109个起点高、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建有通信技术等14个院内实训基地(技能演练鉴定中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示范性建设实训基地1个,柳州市千万元值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

学院举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联办远程教育、双学历教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体系认证。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特有工种职业鉴定站、铁道部车务/客运站段长车队长列车长培训基地,全路内燃机车司机培训中心,SIYB中国创业培训项目授权培训机构,全国专业人才教育工作部礼仪系列柳州培训中心和多个国家考试考点。

专业建设成果: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升格后逐步形成了轨道交通、通信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机械制造等专业(群)为主,艺术设计、财经、旅游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院设有运输与经济管理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公共教学部、社会科学部8个教学系(部)及成人教育分院、戴尔特国际商学院2个二级学院,现开设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专业36个。

2006年以来,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以上立项课题76项,主编主审参编出版各类教材、著作43本,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356篇,其中国家精品教材2部、规划教材1部,区级规划教材3门,区级教学成果奖3项,区级精品课程4门,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5个、优质专业1个,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创新人才培养团队1个,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铁路职业教育优秀课题一、二等奖各1项。

校企生共赢: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依托职教集团、产学合作促进会,深化“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办学特色,深化“以岗导学、多元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近年来与各大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开设订单班六十余个,订单班学生近三千名。订单培养合作单位有南宁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昆明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兰州铁路局、青藏铁路公司、广西沿海铁路公司、南宁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深圳地铁三号线、东莞地铁、青岛地铁、广东怡创通信公司、广西中人网络公司、广西耐力工贸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订单培养开辟了学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天地,收到了校、企、生三赢的最佳效果:一、“订单培养”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其学有所向、学有所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二、“订单培养”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也引起了企业对教育投入的兴趣,推进了产学研结合的步伐。三、“订单培养”使高职院校拓宽了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实现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南宁铁路局、思科系统(中国)、中铁建电气化局五公司、广西清隆机械公司、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分公司、柳州松田制冷设备公司,柳州江航工贸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此外,还与国内30余家铁路局、工程局以及广梅汕铁路总公司等地方铁路公司,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柳州分公司、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港等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

领导关怀: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和事业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中组部部务委员兼组织二局局长陈向群(时任柳州市市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蒋济雄(时任柳州市委书记)、柳州市长郑俊康、柳州市委书记陈刚、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高枫、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铁道部历任教育司司长、南宁铁路局张千里局长以及前历任局长、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谢幼琅、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以及自治区教育厅领导同志来院视察工作时,对学院的改革建设进行指导,对学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院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铁路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园文化: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和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其丰富多彩,学院、各系部均积极开展各式各类的文体活动:田径运动会、春季长跑、大学生体育节、“柳铁杯”球类比赛、金色潮文艺系列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师生书画展等等,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