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19-06-06 18:19

基础设施情况

教学、实验与文体活动设施

   

教学、实验与文体活动设施

学校有精良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实验条件。通过“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投入,学校按照一流的标准对教学基础设施进行了重点建设。目前学校拥有 19 个教学实验中心,覆盖各学科教学实验,其中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 个。学校还拥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6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5 个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设置齐全,仪器设备性能优良,数量配置充足,生 均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均大幅度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

学校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 优良学习 环境。全校 90% 以上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拥有 1500 多台电脑的公共计算机教室,每天从早上 8 点到晚上 10 点向学生开放。各学院装备的 8000 多台计算机,可供学生上机、上网学习。电信和校园网双线进入学生宿舍,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网络终端、一台电话。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了一批校内外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如漳州市南靖热带雨林教学实习基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厦门中山医院、附属东南医院、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附属东方医院(以上医院均为三甲医院)、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公司实习基地、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教学实习基地(筹)及投资八千万元的实践训练中心、校内博物馆等。学校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以联合、共建等形式建立了 142 个稳定的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现有塑胶田径场 4 个(其中 400 米 标准田径场 3 个,非标准田径场 1 个),标准足球场 4 个,篮球场 75 个,排球场 27 个,网球场 21 个,羽毛球馆 1 座,游泳馆 2 座,室内体育馆 4 个,高尔夫球练习场 2 个。学校建有为全校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所需的一批场地、琴房、音乐厅、排练房等设施。规模壮观、可容纳 4000 多观众的建南大礼堂,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投资 1 亿多元建设的科学艺术中心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学术和艺术活动。

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 620 万册,其中纸本书刊 395 万册,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 225 万册。分别有总馆、漳州校区分馆、 东部分馆 、经济与管理分馆、法学分馆等馆舍,馆舍面积合计 7 万平方米 ,阅览座位 6500 个。

学校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福建省中心、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之一、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历经 90 年的积累,较为全面拥有学科门类的各类学术性文献资源,尤其是系统收藏了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海洋学等本校具有优势的学科文献。

学校图书馆建有“厦门大学知识资源港”,提供了超过 80 个以上的各种学术研究数据库上网服务,学生在校园内可以非常便利地进行各种文献的在线查检和使用。还可以利用该网站提供的馆际互借服务,使用英美日韩等其他国家著名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国内其他著名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书刊。

 

  

 

 

 校园文化        


 

厦门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以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以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纪念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为主体的全方位、系列化、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格局。

体育活动:厦大学子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等顶级体育赛事,还可以亲身投入到南强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赛场上。从晨起慢跑到晚间打球,从开学伊始的“迎新杯”到学年末的“欢送杯”球赛,一年一度的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和 校篮球 、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联赛,都是你展现自我的大好时机,同时你还可以免费在学校的两块高尔夫练习场一试身手。每年 1 月份的 “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你将有可能和世界高水平的马拉松选手同场竞技,在目前国际上最美丽的马拉松跑道上享受马拉松给你带来的力与美的体验。

文艺活动: 青春的脉搏激扬跳跃,飞扬的激情热烈涌动。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经常邀请国内外高水平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和国内外艺术名家来校作专题讲座。除了每年学校组织举办的迎新晚会、“青春之夜”元旦舞会、校庆文化艺术节、毕业生欢送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外,学校还支持成立了学生管乐团、模特队、礼仪队、健美操队、舞蹈队、合唱队等艺术团队,策划并组织学校各类文艺活动和晚会。厦大学子踊跃报名参加的校园十大歌手赛、舞蹈大赛和戏剧小品大赛更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热点。

学生社团:截至 2010 年底,厦门大学拥有学生社团 140 余个,涵盖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类别, 2010 年共举办各类社团活动 2200 余场。绿野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西部梦想社团、南强乡村学社、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登山协会、交谊舞协会有着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开展的“红树林保育”、“模拟联合国大会”、“海西乡村图书馆”、“西部行志愿服务”等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线,为学生搭建了多元的文化舞台,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积极服务学生科技创新与就业创业,每年以“挑战杯”科技竞赛为龙头,举办学生科技学术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科技发明制作大赛等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同学们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推动学生 科创成果 不断涌现,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学校举办的南强学术讲座、院长论坛、名师下午茶、博士沙龙等一系列的旨在探讨与交流学术的高水平学术论坛,更是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热烈追捧和积极参与。另外,学校还经常聘请包括诺贝尔获奖者在内的世界级高水平的学术大师莅临学校讲学,使广大 师生能零距离 直面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学术前沿。

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建立健全了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积极组织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四进社区”、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谐校园、青春先行”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与武夷山、三峡、长汀等地区共建 30 多个专业实习基地,与漳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厦门珩厝村等单位共建 70 多个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实践成才的广阔平台,并推行《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时间存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本科教学优势与特色

厦门大学本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厦门大学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学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九十年来,厦门大学的本科教育,不断地求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2005 年,厦门大学以 19 个项目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厦大毕业生是最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就业率保持在 95% 以上。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厦门大学已成为一所综合实力强、国内外影响广泛的研究型大学。

一、一流的师资

    厦门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全校共有专任教师 2475 人,其中含教授、副教授 1522 人;两院院士 22 人;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 千人计划 ” 入选者 16 人;国家 “ 973”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6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1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0 人;列入国家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人选 15 人;列入教育部 “ 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94 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获得者 32 人;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 16 人、讲座教授 13 人,等等。

    一流师资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为传承文明和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精英。厦门大学每年邀请大量校内外专家和学者举办“南强讲座”和“百科系列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应用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基础学科实力雄厚

    厦门大学的基础学科实力突出,拥有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海洋科学、数学、生物技术等 7 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此外,我校还拥有固体表面物理化学、近海洋环境科学、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等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拥有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亚热带湿地生态学、高性能陶瓷纤维、计量经济学、电化学技术、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分子诊断等 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拥有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等 5 个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依托于基础学科优势,学校的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发展势头强劲;人文、自然、社会、管理和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

三、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为培养复合型多样化的人才,厦门大学的本科教育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的教学管理,积极推行“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度,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尽可能获得张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识教育和全面选课制度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厦门大学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并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推行全面选课制度。在一、二年级,学校打通院系界限,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建设全校性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形成公共基础课和基础课的统一标准,让学生充分享有基础雄厚的优质资源,学生可以跨学科通过网络自由选修课程。

    学校通过推行全面选课的教学计划,强化了个性培养、资源共享、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已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每学期,专业课与校选课打通选课达到 2 万多人次。

2 .双学位教育(主辅修制)

    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进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厦门大学从 2005 年开始,推行双学位教育(主辅修制)。学校允许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学生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 , 修满规定的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的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可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

3 .转专业制度

    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结合国家人才需求计划和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制定转专业的相关政策,每年确定可以接收学生转专业的专业目录及计划接收学生人数。本科生可根据学校每年的转专业招生计划,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申请转专业。

4 .本科生导师制

    学校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密切师生交流。导师们根据每个本科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治学精神,更好地安排学习进程,尽早参与科学研究。

5 .三学期制

    为加强学生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厦门大学从 2005 年开始恢复“三学期”制度,即从每学年两个学期中,抽出 5 周时间组成一个短学期,学生可以在短学期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诸如聆听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设的讲座、科研专题报告,参与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研究学习,奔赴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学习等;学生可以利用短学期参加双学位课程的学习;当然,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短学期进行补缺补漏、重修课程。

6 .交流生项目

    为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厦门大学致力于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本科生交流学习的活动。与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签订了交换学生协议。

    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强校之路。利用侨、台、特、海的区位优势,学校每年选拔数百名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到国外、或香港、台湾的著名大学交流学习,海纳百川、兼学众长、增长见识。

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①推动本研教学一体化

    厦门大学以优势学科群为依托,打破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界限,搭建 “本研一体化”教学平台,建立“本博直通车”机制,形成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学校鼓励优秀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允许特别拔尖优秀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此外,学校规定,申请“本科优秀毕业生”者必须至少选修 2 门研究生课程。

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

    从 2010 年起,学校获准立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成为全国开展此项计划的“ 17 所” 985 高校之一。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该项计划实施项目主任负责制,由校长聘任本学科知名专家担任项目首 席 教授,由首 席 教授提名推荐水平高、对该项目富有热情的教师承担课程主讲。实施小班上课,因材施教,由我校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等任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学业。此外,学校还将为具有特殊才能学生设置“绿色通道”,建立科研学分与课堂学分互换机制,采取免听、免修、缓修制度;鼓励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国内或国外知名学校的博士学位。

③国际化试点班

    学校选定数学、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经济学、会计学六个优势学科,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组成国际化试点班,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配备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职称教师任课;为学生配备导师全程指导:实施个性化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四、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学校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截至 2010 年度,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已有 29 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2 门入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84 门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6 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28 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 8 个教学团队被列入国家教学团队、 15 个教学团队列为省级教学团队; 5 个国家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 12 个省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 17 个专业首批获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22 个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整体进入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学校行列,已实施 130 个项目。

    学校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模式,每年自行组织一次全校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估。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听课、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及时解决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建立和健全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在探讨本科教学常态化评估方面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并获得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