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19-06-06 09:10

毕业生就业

求知成才,助你腾飞——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就业为民生之本。武汉大学秉承“顶天立地”的办学思想,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校一方面强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鼓励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关键性支柱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地方和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和经济建设主战场,脚踏实地,创新创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学校通过不断开拓校内外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多元化就业等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满意地就业。

1.不断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坚持以“三全”思想统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调动各方力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借助就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重心下移,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相关考核评估体系,引导各培养单位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多措并举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开拓校外就业市场。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沿海沿江沿线就业市场。组织相关培养单位走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地区,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状况调查,进一步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巩固和开拓就业市场。组织数十批学生走访用人单位、参加当地人社部门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用人单位,拓展就业渠道。

积极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精心培育校内就业市场。首先是依托政府的力量和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其次是加强与全国各地政府人才机构的合作,邀请他们组团来校招聘;三是举办分行业、分专业类别的供需见面会;四是继续贯彻“就业湖北”的理念,加强与省内各地政府人才机构和知名企业的联系和沟通,邀请他们来校选聘人才;五是加强与国家战略行业和支柱性产业单位的联系,吸引国家电网、中建、中航、商飞等一大批重要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六是组建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为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一对一的招聘服务。就业中心在做好专场招聘会的同时,依托武汉市人才市场以及一些规范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大中型供需见面会的举办频度,组织和吸引更多单位来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需求信息服务。

3.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水平。

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建立了校内外结合、比较稳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和生涯发展咨询服务队伍。其次是初步建立了就业创业课程体系,2016年组织开设了6门就业创业选修课程,参加选修的同学超过3000人。第三是初步建设了就业创业工作能力培训提升体系。在连续6年开展就业指导能力培训的基础上,2016年成功举办了为期3天的《叙事取向的生涯咨询》专业培训班,同时选送10余名老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中心还定期联系专业培训机构和公益事业部门,来校举办各种培训、讲座,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如2016年先后邀请陶氏化学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来校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第四是建立了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购买了职业规划网络课程和职业测评软件的使用权限,实现了对所有学生的全覆盖;针对不同对象,组织编印就业指导资料,实现对所有本科生和毕业研究生全覆盖;为全校所有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2016年以“就业指导月”活动为抓手,组织全校各培养单位举办了140余场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其中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等10个单位获评武汉大学第二届就业指导先进单位。就业中心还通过指导职业发展协会和创新创业俱乐部,开展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如“职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珞珈职航”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职场达人挑战赛”、“名企走访——走近招行”、“模拟面试”以及“创业导航”等品牌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了其就业创业能力。

4.大力推进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2016年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的暂行办法》,强调通过思想教育引领、政策引导和表彰、奖励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将生涯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到基层和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创业。2016年我校共有264名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其中本科毕业生92名,毕业研究生172名,学校给予他们近90万元奖励。学校还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加强“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预征入伍”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的宣传,积极引导毕业生通过这些专项实现基层就业。学校十分关心基层就业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定期走访、慰问等形式助推基层就业的同学尽快成长。

5.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和援助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性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实现满意就业。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就业中心分别对22个学院和培养单位进行走访,召开就业困难毕业生座谈会,全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院系一起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各学院及培养单位建立了精准帮扶数据库,对就业困难群体采取了分类指导和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加大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和指导力度,通过教育引导、逐一摸排、逐个谈心、密切跟踪、定向推荐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创业。2016年,学校为42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了求职补贴。配合湖北省人社厅、教育厅为75名应届毕业生办理了教师资格证。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色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13年9月,学校整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服务职能,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统筹全校学生的就业工作。2015年6月,学校成立创业学院,设立院务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2016年学校成立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还组建了创新创业学生社团——武汉大学创新创业俱乐部,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2.改善创新创业条件。学校投入2800万元新建6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支持学生开展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目前已有51个团体、400余名学生入驻。在校科技园设立2000平米小型孵化器,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和进行成果转化实践。在珞珈创意产业园建立8400平方米的孵化器,为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学校还支持国际软件学院投入100万元、近900平方米办公用房建立了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特色基地,积极探索和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二)坚持“三创”理念,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武汉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在2000年合校之初就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学校持续推进“三创”教育实践,将“三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三创”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科学知识背景,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志趣和发展规划选修课程,选修学分可以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实行“创新学分”制度,支持学生通过有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申请学分,创业获奖或创办企业最高可获得10个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并延迟修业年限两年。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武汉大学创业学院依托本科生院和经管学院,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四个大类。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行业专家与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合作授课,课程内容包括各行业创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和环节,既有实务经验分享,又有理论和规律指引。2016年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与创造》、《创新与实践》、《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金融》、《创业营销》、《创业论坛》和《创业导航》9门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授课人包括中国期货之父、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前1号店董事长、现岗岭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刚,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艾路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振华等。全年共有50余位商业翘楚陆续走进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课堂,2200余名选课学生聆听知名企业家的创业理论及实践经验。

(三)强化激励引导,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1.构建全要素配合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学校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课题、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投入7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积极争取校外资源,设立1.5亿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和年轻校友开展创业实践;建立健全校内外对接的孵化体系,从校内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从场地、资金、政策、培训等多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2.构建联动互补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建立联动互补机制,先后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450余份,与武汉、中山、黄冈等多个地方政府和332家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建了113个挂职锻炼基地。如2013年武汉市发起全国首个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青桐计划”,武大积极响应并参与组织活动,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创业团队与市场的直接对接。

 

社会组织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1、QS毕业生雇主评价

与其他排行榜更多关注毕业生就业百分比或者毕业生薪酬水平不同,QS更加注重从毕业生质量、毕业生就业能力来评价一所大学。QS认为,毕业生就业百分比、毕业生薪酬水平等指标严重受制于地区差异,难以客观反映高校的毕业生质量,而且对学生文化修养及工作能力的评价,雇主是最有说服力的。从2005年起,QS世界大学排名引入毕业生雇主评价这一指标,占排名总分10%的权重。在著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QS是唯一使用雇主评价这一指标的排行榜。QS在2016年毕业生雇主调查中,武汉大学得分位列全球252位,在亚洲高校位居44名,在内地高校位列第9。

近五年武汉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雇主评价情况

年份

亚洲排名情况(整体)

内地高校排名情况

内地高校(雇主评价)

雇主评价(全球)

2012

79

14



2013

70

12



2014

<70

11

9

298

2015

59

12

14


2016

44

9

8

252

从QS近年来发布信息来看,武汉大学毕业生的雇主评价呈明显上升趋势,我校毕业生质量和工作能力获得雇主广泛认可。

2、中国校友会网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

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近年中国校友会网的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来看,我校毕业生质量排名逐年攀升,校友会网的排名注重校友对母校和社会的贡献度,我校校友捐赠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这正好印证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排名的提升也说明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近四年中国校友会网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

年份

毕业生质量排名

学校综合排名

2013

8

9

2014

5

5

2015

5

4

2016

6

4

 

 

2016年招聘需求情况

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我校共举办1228场招聘会,其中专场招聘会1187场,组团招聘会29场,大型招聘会12场,进校招聘单位共计3800家。

招聘会情况

招聘会类型

场次

来校单位数

专场招聘会

1187

1187

组团招聘会

29

1130

大型招聘会

12

1483

合计

1228

3800

 

招聘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专场招聘会

组团招聘会

大型招聘会

总来校单位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党政机关

45

3.79%

87

7.70%

21

1.42%

153

4.03%

事业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27

2.27%

8

0.71%

31

2.09%

66

1.74%

高等教育单位

37

3.12%

12

1.06%

57

3.84%

106

2.79%

中初教育单位

7

0.59%

7

0.62%

7

0.47%

21

0.55%

医疗卫生单位

5

0.42%

31

2.74%

187

12.61%

223

5.87%

其他事业单位

31

2.61%

103

9.12%

41

2.76%

175

4.61%

小计

107

9.01%

161

14.25%

323

21.78%

591

15.55%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

249

20.98%

107

9.47%

207

13.96%

563

14.82%

三资企业

150

12.64%

33

2.92%

59

3.98%

242

6.37%

其他企业

631

53.16%

742

65.66%

873

58.87%

2246

59.11%

小计

1030

86.77%

882

78.05%

1139

76.80%

3051

80.29%

部队

5

0.42%

0

0.00%

0

0.00%

5

0.13%

合计

1187

100%

1130

100%

1483

100%

3800

100%

 

2016年,全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6.49%,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6.51%。

2013-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

年份

毕业

人数

升学、出国情况

就业情况

总就业率

出国

升学

比例

签约

比例

灵活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3

7448

1093

2770

51.87%

2381

31.97%

547

7.34%

6791

91.18%

2014

7614

1284

2737

52.81%

2536

33.31%

700

9.19%

7257

95.31%

2015

7359

1258

2722

54.08%

2577

35.02%

499

6.78%

7056

95.88%

2016

7219

1403

2719

57.10%

2356

32.64%

489

6.78%

6967

96.51%

 

 

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6年全校共有3097名普通本科毕业生参加就业,截至12月10日,已落实就业2845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已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体,占参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8.97%,其次是事业单位和部队及国防单位,分别占7.31%和3.91%。具体情况如下:

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类别

人数

占已就业人数

占参加就业人数

占毕业生总数

已就业人数

2845

-

91.86%

39.41%

党政机关

92

3.23%

 

2.97%

1.27%

 

事业

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17

0.60%

0.55%

0.24%

高等教育单位

7

0.25%

0.23%

0.10%

中初教育单位

16

0.56%

0.52%

0.22%

医疗卫生单位

94

3.30%

3.04%

1.30%

其他事业单位

92

3.23%

2.97%

1.27%

企业

国有企业

753

26.47%

24.31%

10.43%

三资企业

262

9.21%

8.46%

3.63%

其他企业

 

1121

39.40%

36.20%

15.53%

部队及国防单位

121

4.25%

3.91%

1.68%

国家与地方基层项目

8

0.28%

0.26%

0.11%

自由职业及自主创业

262

9.21%

8.46%

3.63%

 

从地域分布来看,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就业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包括湖北(27.52%)、广东(23.48%)、上海(9.46%)、北京(7.87%)、浙江(5.03%)、江苏(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