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于1988年在原固原师专马列教研室的基础上创建,是一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多专业的二级学院。建系23年来,已培养中学政治、历史、综文、法律等专业教师和其他经济建设领域急需人才1700余人,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内设机构现有历史、思政、经济地理、实践教学四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宁南区域经济研究所、回族研究所),两个文科实验室(“西海固历史地理与区域经济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本院现有党总支、行政各1个。院行政管理人员有院长1名、副院长2名,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1名。院总支书记、副书记各1名,学生辅导员3名,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书记各1名。自1992年始,政法学院先后30多次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区团委和师范学院树立“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优秀小分队”、和“先进工作集体”。二、专业设置现设有历史学(2007年开设),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开设),人文教育(2010年开设)三个本科专业。有13个教学班级,学生560余名。本院制定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建设成培养培训宁夏南部山区人文教育中小学师资中心,各级各类人文教育应用型人才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情报交流和技术推广中心。各专业除开设公共教育课与教师教育课程外,均开设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历史教育专业开设15门专业必修课程,思政教育专业开设16门专业必修课程,人文教育专业开设13门专业必修课程。本院现有区级精品课1门,校级精品课10门。有自治区教学名师1名,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3名。三、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31人,从职称结构看,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助教5人。从学历结构看,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和40%。同时从事社会兼职律师的教师有3人。这支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科结构合理,在这支队伍中,有受到全国表彰的“师德先进个人”,有自治区表彰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有“910教育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有教学基本技能竞赛和学术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等。这些年,从教师中走出了13位律师、证券师、心理咨询师,两位硕导、三位博士、2名副厅、16名处级干部。除此之外,本系还有一支区内外专家、学者、硕士生导师和政府智囊机构决策研究人员共16人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了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在科研方面,近10年来,本系教师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7部,获教学优秀奖25项,完成和正在完成科研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填补了我校没有国家级项目的空白,有力促进了教学,并为宁夏特别是宁南山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四、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特色我们是师范学院,从事的教师教育工作,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政法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围绕师范性而形成的,我们高度认同这样四段话:第一段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这个词本意就包含着对师范人的更高要求。学高集中体现为知识,身正集中体现为品德,知识与品德的统一是师范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为此,我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院训;以“崇尚知识、追求真理、隆法明德、质量至上”作为立系之本;以“精诚团结、昂扬向上”为团队精神;以“严谨宽厚、教泽精深、师生和谐、教学相长、品德共进“为院风目标;以“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为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把铸师魂、树师德、练师能、养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内涵;以“宁缺毋滥、双师执业”作为选拔吸纳组合师资的原则。形成了每两年一次“师德之星”的评选,每年年终“教学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分别作为我院的“金鸡奖”和“百花奖”),年终学生给教师打分制度、教风联络员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的“单项表彰制度”、听评课制度、导师制度等。第二段话:“学术第一、探索第一、真理第一、智慧生存是大学社会行为方式的准则”。为此,我们倡导树立“注重学术,科研强院”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的口号,在全院刻意营造人人搞科研,个个争立项、发论文,培育教学成果和参与教学赛事的氛围。现已形成年终科研奖罚制度,院内论文宣讲评奖制度,教师科研资料补助费制度。客座教授聘请制度。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环节打通,努力促进科研从校园向社会延伸,从纯学科领域向教学领域延伸,从教师向学生延伸。组建了宁南区域经济研究所,回族研究所。第三段话:“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此,我们把“服务学生,关爱学生,学生第一”确立为办院的最高理念。形成了以学生“招得进、学得好、分得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市场需求和中小学教育改革为导向,以就业面宽,适应性强的综合性、复合式人才为规格的专业建设目标;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书为主本、练为主线、会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以基础课“宽、厚、深”,专业课“新、深、活”,实践课“务实、管用”为原则,确定人才培养计划。政法学院主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是教育创新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要求教师:(1)把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知识和前沿性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大胆剔除教材中陈旧过时的内容;(2)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多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克服政治类学科教学的呆板和僵化;(3)直面世界,不断在教学内容中摄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充实课堂。现已购置大量教学资料,既通过放录像、光盘、投影胶片、制作课件等改进教学手段又通过辩论、写小论文、试讲评析、案例教学、法庭旁听、对垒谈判等改进教学方法。已形成师生对话制度,教风联络员制度、学生意见箱、“四能”训练制度,每学期一次的表彰处罚制度、大型活动的总结表彰制度、领导联系班级、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等。第四段话:“毕业生就业率高低是检验一个院系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就业率如何不仅是衡量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能否获得丰厚回报的重要指标,还牵动着广大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为此,适应就业形势变化,政法学院确立了“全程服务、积极推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核心是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想方设法打通毕业生出口,保证有更多的学生分得出。多年来,我们在学生中倡导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激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取得各种资格证书和优等证书。已形成教学技能竞赛、专业四能竞赛(演讲、答辩、辩论、小论文)以及法庭旁听,举办模拟法庭、学生论文宣读会、见习交流会、“初为人师实习絮语”、学习方法交流会等制度。开辟了十个网络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见习——校内模拟实习_——教育实习——总结提高的教育实习模式并始终坚持集中实习方式,对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下一步拟实行学生待岗实习、代培教师方式,实现与实习基地的良性互动,活化关系)。在学生毕业前举办系列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自我推销和择业技巧培训,举行毕业生座谈会、欢送会、佩带红花、赠送纪念品。同时,毕业前利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国家公务员考核培训”,已坚持多年。活跃的学生社团“法学社”、“青年志愿者俱乐部”、“义务支教小分队”规范有序,活动丰富多彩,已获“三下乡优秀小分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大专辩论赛优秀辩手”、“优秀学生社团”等19项区级奖励。《校园法坛》专刊已出刊80期,成为政法系学生展示专业优势和精神风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