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院历史凤翔师范分院座落于八百里秦川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先秦古都凤翔县城。她是西北地区创建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始建于1902年,时为凤翔府中学堂。1905年,附设师范传习所。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凤翔府中学堂逐改名为陕西省立二中。1934年更名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解放后改名为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2003年5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我校更名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部,2007年元月撤部建系,凤翔校区分设人文系和数理系,2009年7月,随着学院管理体制变化的需要,撤系建院,凤翔校区更名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建校一百多年以来,已为教育事业培养了3万多名师资,曾被誉为“西府地区教师的摇篮”。凤翔师范分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7年,中共党员刘尚达、何寓础、武伯伦等来凤师任教,凤师有了第一批中共党员。1928年以后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冯润璋、吴碧云受聘二中以任教作掩护,在西府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师生中发展中共党员,传播进步思想。同时,学生运动、学潮迭起,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凤师学生在西府首起响应,上街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声援北京“五、四”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和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凤师学生掀起“抗日救国”运动,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进行组织发动,下乡宣传,罢课斗争,组团去西安请愿参加抗日前线。凤翔师范地下党组织和学生运动,数十年薪火相传,不论是反帝反封建,还是反内战反独裁,凤师地下党员和学生都是站在西府地区斗争的前列,他们英勇悲壮的革命历程,奔走呼号的斗争精神,成为我们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二、组织机构凤翔师范从创立已逾百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学校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起招收初中毕业生,这一时期,凤师招生的生源范围不限于西府地区,全省各地的学子慕名来凤师求学。2003年以后,随着高职专业建设的发展,生源从宝鸡逐步扩大到西北五省区。现开设三年制高职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应用化工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五年制初等教育大专、三年制中专学前教育等6个专业。全校在编教职工90多名,其中专兼课教师80余人。参加研究生课程结业的42名,8名硕士研究生,省、市级教学能手8名。教授1人,副教授28人,讲师30名。分院现设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等3个科室,教务科下设实训中心、培训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有中文、数学、文综、理综、外国语、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艺体等8个专业教研室及工会、团总支、学生会、民盟小组等群众组织。三、办学条件学校占地80余亩,总建筑面积3万多m2,绿化覆盖面积达40%,校园草木葱郁,环境优雅,楼宇井然,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楼、艺术楼、图书馆、体育馆、校史展、实验楼、学生公寓、教师住宅楼,师生饭厅等各具特色,藏书10万余册,视听、报刊资料2000余件(种),融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为一体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涵盖所有教学场所,网络中心、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使分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信息化。随着专业由师范向非师范的拓展,大力改善实验实训条件,能满足实验实训要求。分院大力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教育氛围,促进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成长。四、办学特色分院是原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全国先进师范之一,全国“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确定的德育实验学校,陕西省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宝鸡市最佳学校、园林式学校、治安模范单位、卫生示范单位、模范职工之家。2008年9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9月被陕西省批准为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这使得我院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得以提升。近年来,分院坚持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特长发展、主动发展,构建起了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结合,多形式、开放型现代化为一体的办学新格局。分院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近年来,分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师撰写教研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数拾本。为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活跃师生的文化娱乐生活,分院成立有小草文学社、红杏书画社等许多社团组织和管乐队、弦乐队、手风琴队、舞蹈队等。为学生充分彰显特长,展示才能构筑了平台。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百年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有一百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面对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政治经济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董永哲

何东新

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