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其前身是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西医院校中设置民族医学专业最早的系部之一。1980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蒙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民族医学(蒙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6年经上级批准,成立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成为内蒙古医学院独立的二级学院。蒙医学科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医专业2006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蒙药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蒙医诊断学、蒙医疗术学、蒙医眼科学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蒙医诊断学教学团队为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团队。目前该学科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医学教育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专业人才最多,办学层次最高,科研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的一个特色优势学科。目前学院在编教职工61人,其中教师45人;教辅6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在编教师(教辅)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2人,硕士生导师16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师(教辅)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27人,在读博士学位12人;有1名教师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教师被选入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2名教师被选入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2名教师被确定为自治区医疗卫生学术带头人,2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记一等功),2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坛新秀。五十多年来,学院在人员结构上经历了由国医大师苏荣扎布教授、原卫生部学部委员白清云教授、全国第一位蒙医学博士生导师罗布桑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精心传承,青年学科带头人崛起等学科梯队发展历程;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辩证论治研究到其机理揭示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发展过程。呈现出专业方向明确,研究领域拓展,学术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显著,与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目前设有蒙医、蒙药两个专业;蒙医基础理论、蒙医医史文献、蒙医内科温病、蒙医外科、蒙医五官科、蒙医妇儿科、蒙医传统疗法、蒙医护理、蒙药、蒙医方剂、蒙药资源分析、蒙药炮制等12个教研室;综合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3个行政科室以及1所附属中蒙医院;建有自治区蒙医药博物馆、蒙药炮制实验中心、针灸疗术学实验中心,有教学医院13所,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为我校蒙医临床学院。现有本科注册全日制学生1002名,专科生33名,硕士研究生94名,蒙古国留学生86名,是内蒙古自治区培养蒙医药高级人才的主要教学基地。学院一直以蒙医本科教育为主并结合地区特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成人教育和留学生培养。已为国内外培养蒙医药专业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146名和本科生1392名,留学生112名,其中多人已成为蒙医药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学院全体教师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临床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已编写出版多部全国蒙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和适应不同层次人才使用的蒙医药学教学参考书。出版专著50部,教材51部、译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部、自治区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图书奖12项。现主持国家和部、自治区级重点科研课题32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蒙医温针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蒙医治疗脑震荡疗效评价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其科研基金已达500余万元。近年来积极与国内各中医药院校、部分西医院校及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日本山梨大学医学院、蒙古国健康医科大学等院校在人才引进、学者互访、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医疗合作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络交流。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