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创立于2005年1月,是吉林体育学院专业建设中诞生的最年轻的部系之一。机构设置体育人文社会学系有4个教研室、2个中心、2个国家级基地、1个监测站、1个专业委员会秘书处。4个教研室是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体育社会学科教研室、人文素质教研室、外语教研室,共承担全院60余门课程。2个中心是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吉林体育学院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个国家级基地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宋继新竞技教育研究室、于清心理研究室、心理实验室、资料室、公共事业管理实训室等,基地主要促进体育哲学社会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和地方体育科技服务、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和发展提供相关平台,基地也是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壮大的支撑;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每年为吉林省培训200人次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提供师资保障,培训基地为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培养吉林省群众体育工作健身指导者和管理者。监测站是长春市国民体质第2监测站,主要为附近居民体质监测提供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是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秘书处,组织省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教改和科研活动,为促进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和高校普通体育课改革起到引领作用。师资队伍体育人文社会学系现有教职工45人(教师42人,行政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4人、助教4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0人;其中,院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1人,硕士导师4人,他们中有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省体育教师理论讲课基本功大赛冠军、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专家。办学规模体育人文社会学系有社会体育专业(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2个专业,涵盖教育和管理2个学科门类,2005年本科首届招生,已有3届毕业生,现有本科在校生244人;2007年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有2届毕业生。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是体育学下的一个重要分支,2005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完成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点申报并获批,和其它几个二级学科共同努力,2010年成功申请了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1年体育学申报并获批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自然成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系2个专业都是2005年招生的新专业,2009年2个专业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组织人员3次修改和完善两个专业培养方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0年申请了中央地方共建经费150万,建起专业实训平台,为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2011年社会体育专业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现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优秀课7门。教研、科研成果近几年来,体育人文社会学系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支撑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课题5项,获体育总局“十一五”科研成果奖3项,独立完成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6项,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10余项,参加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4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论文)获校级以上奖项。在近几届奥科会、亚科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多人次论文入选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和墙报交流。仅在2010、2011年我系教师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主编出版教材10余部,其中2部教材被评为2011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作为总主编出版全民健身项目指导用书100册;组织国内学者出版阳光体育丛书40册。学风建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在学生管理中提出了“学风营造家园,成功引领发展”的工作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量化考核”、“素质拓展和团体心理辅导”、“学生活动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等一系列经典活动和典型经验;学风建设成果显著,我系在全院学生管理工作评估中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并在学生党员比率、学生考研率等方面一直居于全院之首。我系学生多次在“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及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科创大赛中成绩优异,上百人次的学生受到省市级以上表彰。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