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层次 本科
国家特色专业
专业类型 工学
专业类别 机械类
年限 四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分三个方向: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等。学制四年,前两年的平台相同,两年后进入到各个专业方向学习。
其中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向的前身是“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其专业建设发展基本可分为以下阶段:
  1)1957~1966年,为专业创立与成长期。培养目标按当时国家建设形势要求而定,教学计划及各教学环节的内容要求,基本上参考原苏联“建筑筑路机械与设备”专业制定,教材是翻译原苏联教材及参考书,编写讲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派年青教师到有关学校专业进修外,大批教师到专业工厂参加生产劳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此外,还安排教师参加听原苏联专家的讲课,并培养研究生以补充教师队伍等。此阶段不仅培养了几届符合规格的毕业生和越南留学生,还培养了全国不少院校的进修教师并正式开始招收研究生。此外,还初步开展了科学研究。196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液压挖掘机,获得建工部的嘉奖。
  2)1967~1973年,正值文革期间,停止招生3年。以后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三年制)。此阶段教师下工厂参加生产劳动和技术设计等生产实践。
  3)1973~1990年,专业建设较快恢复和发展时期。按专业要求主编多本专业统编教材,如《单斗液压挖掘机》、《铲土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底盘》、《工程起重机》、《液压与液力传动》、《测试技术》、《金属结构》、《机械动力学》等;还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满足发动机、工程机械底盘、专业机械的构造及维修实习要求;毕业设计以工程设计类课题为主(约占三分之二),计算注重应用新技术,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公开答辩,反映、评价较好,机械工程系曾派出代表出席全国毕业设计工作会议;开展科研工作,招收研究生,197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4)20世纪90年代以来,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发展迅速。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博士、硕土学位,教学及科研梯队已基本形成。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进入国家211重点学科建设。

  其中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前身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简称机制专业)。20世纪80年代初,专业筹建时,机制专业的主干课程“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等。后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机械学科的知识领域已从“纯机械”发展为“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经过20年来的探索和改革,同济机制专业不仅专业名称有很大变化,而且反映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改变。

  主要体现在:

  1)科研促进专业建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开设“生产系统学”课程;
  2)加强试验环节:重视实验室建设。筹建专业初期,经过五年努力就开出了25个专业课实验,其中5个为综合实验,达到了实验教学的鼎盛时期;
  3)整合课程: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重复。例如,把原来分散在“金属工艺学”中切削加工部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概论”的有关内容整合成一门课“制造技术基础”(54学时);把机床、夹具、输送机械、机械手等设计方面知识,整合成一门课“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4)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多数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验、调试、程序设计等,均由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上机时间和外语等方面都要进行答辩;
  5)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机床热变形研究、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等课题小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利用课余时间撰写小论文;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1996级3位同学在学院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的教师指导下,承担设计制造“同济名人”机器人,曾在上海市科技节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冠军。
  2000年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了创新基地,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基地组织的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从选题开始到成绩评定,均有操作细则,对于选题严格规定一人一题,为有效利用课余时间,选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即第七学期)开始选题,选题确定后,统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实施期中检查,以督促学生按期完成教学任务,在成绩评定时,先公开答辩或小组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果附有光盘。
  为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教学与生产的联系,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积极参与企业联系,共同搞好专业建设,多年来与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合,为专业教学的发展和教改深入提供了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