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19-05-13 17:22

学校领导

校党委班子名单:

党委书记:吴锋民 
党委副书记:裘松良 程 刚 周文龙 
党委委员:

 

吴锋民、裘松良 、程刚、周文龙、陈建勇、李菲

陈文兴、郜正荣、
陈文华杜兰晓

   校行政班子名单:

校 长:裘松良 
副校长:陈建勇 陈文兴郜正荣
 陈文华   

   校纪委:

纪委书记:李 菲 

    校领导分管部门、联系学院(部)一览表:

校领导分管部门、联系学院(部)一览表 

学校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
                                              学校代码:0008

 
 

在“浙理”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具有116年办学历史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

------涵盖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八大学科

------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具有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及华侨学生招生资格

------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被列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

------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的高校

------设立“理工实验班”,全程导师制、培养个性化、专业自主选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亩,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63亿元,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近300万册、中外期刊4000余种,是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下沙高教园区分中心。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研究生2600余人。

百年学府   底蕴深厚
 学校前身蚕学馆创办于1897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64年由国务院命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定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800余人,正高职称教师21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1人,省“千人计划”3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级特聘教授7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0人,博士生导师53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0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90余人。
学科科研   成就显著
 学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8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工程硕士领域,拥有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省重点学科,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近几年学校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奖励12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中,我校名列第87位;2010、2011中国大学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我校分别位居第12位和第15位。
人才培养   硕果累累
 学校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0个省“十二五”优势专业,16个省级重点专业(含建设),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两届成为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校发起单位。学生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等竞赛中获全国性奖项200余项。
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录取分数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居省属高校前列,获评教育部2011-2012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浙江省教育厅“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光华基金会“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在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2009、2010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中,我校4名学生进入百强。
国际交流   走向世界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师生互派、合作研究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6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化办学趋势日益明显。每年除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科研及参加其它学术活动外,学校还专门设立“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基金”,用以资助校际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
学校同时具有外国留学生、华侨及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被列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奖助学金   体系完善
 学校奖助学体系健全,按有关规定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还设有纺织之光奖学金、香港桑麻基金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及单位或个人设立的社会奖、助学金20余种。在校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比例超过50%。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建立“六位一体”的助困帮扶体系,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补助、学费减免等方式做到及时帮扶、应助尽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困难。并通过开展自强自立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等,鼓励学生自助助人、自强自立。


 

周边环境

外围交通:

▲下沙处于浙江省“四小时经济、生活圈”的中心位置,通过绕城高速与沪杭、杭宁、杭甬、杭千、杭金衢等高速公路便捷地连接,即将建成的钱江九桥将把下沙新城的东大门打开,规划的地铁八号线还将穿越新城跨江进入江东。

▲开发区距离主城中心区(西湖)19公里,有艮山路、德胜路、沿江大道、九沙大道4条主干道相连接。设计有6车道的德胜快速路从杭州主城的德胜新村直通钱江九桥。已经建成通车、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沿江大道,全长约12公里,是连接开发区沿江各区块与钱江新城、海宁的交通要道。

▲截止目前,从下沙到杭州主城共开通公交线路13条,基本覆盖了杭州主城的繁华区块,并有500多辆大巴投入运营。如:BRT(快速公交一号线 ),B支4线:自开发区高教东区起经开发区迎宾大道可以到达汽车东站、翠苑四区一带;K525、K210:可以到达杭州火车站(城站);K401:可以到达浙一医院(省第一人民医院)。 

   针对高校学生、企业职工节假日集中到主城购物、游玩的人流特点,开设了假日14线,市内终点站分别设置在武林广场、解百两个人流密集区。
快速公交(BRT)一号线:于2006年4月开通的快速公交(BRT)一号线由黄龙体育中心,经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直通下沙高教东区,仅需40分钟。每天有40辆车投入运营,每3-5分钟1班,每班车运载能力180人;

  地铁1号线:已经开工建设的地铁1号线下沙段分布了下沙西站、下沙中心站、下沙东站、文泽路站、文汇路站、迎宾路和16号路站等7个站点,覆盖了下沙新城中心区、高教园区和沿江生活区。到2010年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后,从市中心到下沙只需20分钟左右。
区内交通:

▲截至目前,已经修筑的15横15纵宽阔马路贯通了开发区的东西南北,在绕城高速以南形成了流畅的路网覆盖。

▲区内运作的公交线路已有13条,运营公共汽车83辆;小公交200多辆。2005年新增50辆桑塔纳3000型便捷小公交,并设立了叫车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开通了叫车服务热线和投诉热线(56605660)。

  “十一五”其间,开发区将以构筑区域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大开发区对外及区域交通枢纽的建设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联系;构筑城市道路网骨架,加强与主城、钱江新城基础设施体系的对接与融合;完善区内交通体系,加强内部道路网络及公交网线布局建设。

区外交通方面:
   
将构建连接主城、江南城、临平城、钱江新城的交通枢纽框架。重点配合完成杭浦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德胜东路—高教二号路—江东大桥等城市快速路建设;建成下沙至钱江新城的沿江大道;积极配合江东大桥(九桥)为主体的跨江交通工程和地铁1号线下沙段的建设。

区内交通方面:
   
将构筑贯通开发区、高教园区、新城中心区、北部工业区四大区块的内部交通网络,完成中心区“六纵五横”主骨架道路建设,完成北部工业区5平方公里范围主次道路建设,并配套完善各区块内部路网建设。

通讯地址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联系电话

0571-8684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