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19-05-20 08:49

基础设施情况

                                         优势与特色

厦门理工学院诞生于特区创建之初,成长于改革开放之中,得益于海西发展之机。三十多年来尤其是升本以后,学校秉持“特区精神”,坚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坚持对接产业,服务地方,主动构建与地区产//企业资源共享、互利互荣的“亲产业大学”办学体系,走出了一条力求独有、彰显特色、快速发展、卓有成效的“亲产业大学”发展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陈桦评价我校办学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明显。《2009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厦门理工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
一、明确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

——层次定位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办学层次;

——学科专业定位确立“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的发展定位,以工为主,理、经、管、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着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培育办学特色

(一)开放办学,先行先试——“特区精神”孕育特区大学

1、开放办学,汇聚资源,促内涵提升

开放是现代大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开放式办学是地方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

——开放的办学思想升本以后,学校主要领导专门作了题为《慧眼向洋看世界 中外求同育英才——关于厦门理工学院“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若干思考》、《开放则生、兼容则和——关于厦门理工学院“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及若干思考》的报告,全校师生员工集思广益,逐步形成了对“开放则生,改革则活,创新则强,兼容则和”的治校理念和“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办学定位的高度共识。

——开放的办学体系通过闽台合作、中外合作、政产学研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式”办学体系。

利用“五缘”优势,与台湾40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闽台合作办学项目正逐步打造成学校开放办学的品牌;已与国外30多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合作领域及方式由“学分互认、师生交流向“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师资能力提升”纵深发展。与国内外重点大学联合申报高水平科研课题项目,联合招收硕博士研究生等;与20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涵盖联办专业、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人员互聘、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联合科研攻关等多种形式;和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建立政产学研联盟。

——开放的培养体系“333先后三次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详见P11“产学研合作教育”部分),注重人才培养的四种经历

“国外游学经历”:通过学生互派互访、参加各类国外竞赛、世界名校游学、夏令营、假期赴美带薪实习、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近几年,已派300人次赴国外游学;此外,从2012年起,每年还将资助50名优秀学子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

“第二校园经历”:2010年、2011年分别招收了300名、700名闽台合作“分段对接”办学项目的学生,赴台学习一年,并每年招收150名闽台合作“校校企”项目学生,赴台学习三个月;每年暑期另有约150名左右学生赴台短期游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资助400名学生赴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一年。

“社会实践经历”:包括与实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社会公益工作。

“创新创业经历”:成立省内高校中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先行先试,创新机制,助科学发展

“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高校是创新精神的承载地。创新,就是意味着要先人一步,先行先试。

——在办学特色培育上先行先试学校在创建之初,率先在省内实行“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成为福建第一所“没有铁饭碗可端的大学”。升本后,学校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

——在治理结构上先行先试20101月,在省内同类高校中率先成立校董会。两年来,有市、区两级政府、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知名企业、社会贤达和校友共60家成为校董会成员,筹措教育发展基金8500余万元。

——在闽台合作上先行先试2007年,以“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台湾高校和企业联办全国首个汽车理赔公估”专业;2010年,成立全国首个闽台合作教育实体——数字创意学院,以“3+1”分段对接的模式,与台湾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获准立项的厦门市首批闽台科技合作项目——“金厦1号电动导览车”,现已运行在台湾铭传大学和我校校园,是省内高校在高端制造业上实现两岸合作的首个成功范例;聘用了厦门市教育系统首个正式入编的台籍教师;目前正在与台湾高校联合筹建科技型企业,筹办“金厦学院”。

——在用人机制上先行先试创新用人机制,采用事业编制、人事派遣、柔性聘用等多种方式,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管理”;注重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外籍教师和重点大学的退休教授作为我校的专职教师;探索学术、教学、管理系列的分类激励机制,在遴选“251”学术人才的同时,遴选了教学卓越教师教学优秀教师管理服务之星,并按月发放特殊津贴,形式之新、力度之大,高校中尚不多见。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先行先试实施以“项目卓越”、“条件卓越”、“教师卓越”、“学生卓越”为主要内容,自成体系和特色鲜明的“教学卓越工程”;成立了全省高校第一个 “教师发展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学习促进中心”等致力于教师教能提升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机构;实行“适度严出”、“学位分级”、“本科生导师制”等一系列“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新举措。

(二)亲近产业,服务地方——走“亲产业大学”特色发展新路

我校提出的“亲产业大学”,就是要坚持贴近产业,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形成配套的教学、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和校园文化与环境氛围,并进而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共赢的联合体。其主要内涵是:

——围绕一个核心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

——构建两大体系第一,构建了“氛围营造—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科研开发—服务地方—激励机制”为一体的“亲产业”办学体系;第二,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三个机制校企合作”机制、“校产对接”机制、“校地互动”机制;

——彰显四个特征亲产业大学归类于“应用型大学”,定在应用、定在产业、定在地方。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科学研究强调产业化,服务社会融进产业界,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产业性”

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办学成效逐步显现。“亲产业大学”特色发展道路尤其受到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认同和肯定:黄红武校长主持的《亲产业大学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改革试点研究》列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重点项目,并在《中国高等教育》201120期上发表《亲产业重应用: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一文,引起国内同类高校关注;30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以“产业发展与大学的责任”为主题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30余家国(境)外学校和知名企业围绕“亲产业大学”展开讨论,共同签署了“亲产业大学国际发展联盟宣言”;明确将“建设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并写入了学校《2011-2015年建设和发展规划》。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以生为本、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创造条件,培养个性化学生。主要表现在:
——通识教育和选课制度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推行选课制度、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全校学生均可跨学科通过网络自由选修课程。
——分级教学在英语和高等数学教学中,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分要求组织教学。分级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共同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度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培养跨学科专门人才,自2009年开始,推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修读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两个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可以获得记载两个专业学习经历的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修读的两个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获得一个学位证书)
——转专业制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制定转专业的相关政策,每年确定可以接收学生转专业的专业目录及计划接收学生人数。本科生可根据学校每年的转专业招生计划,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申请转专业。
——适度严出培养率先进行实施适度严出培养,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试点,通过严格课程标准和要求,严格学籍管理,严格培养过程,严把考试关,根据学业成绩划分卓越优良合格学士学位等举措,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让大学生感悟学习压力,激活学习动力,引导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闽台合作培养人才开展“3+1”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是,目前已有合作高校18所。该项目采取分段对接“3+1”模式:学生在我校学习三年(专科二年),在台湾高校学习一年。学生毕业后除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外,还将取得台湾高校的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
——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培养为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学校与国外多所大学签定了校际交流协议。学校每年选拔部分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或赴外进修,海纳百川、兼学众长、增长见识。在校生还可申请转入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并可到国外学习获取国外合作院校的双文凭。
——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与企业联合培养。目前,学校已经有10多个专业与20余家企业联办,实行订单式培养;是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批企业还设立了奖(助)学金、创新人才培养基金、奖学金、项目引导资金。
——三学期制。 2012年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度,即从每学年两个学期中,抽出5周组成一个短学期,学生可在短学期参加各种实习实训,聆听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设的讲座、科研专题报告,参与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研究学习等;也可利用短学期参加双学位课程的学习;学习有困难的也可以利用短学期进行补缺补漏。
——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密切师生交流。导师们根据每个本科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治学精神,更好地安排学习进程。
——双语教学十分重视提高本科教学的国际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学。目前,已有9个院(系)在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课程均使用国际化的先进教材,由中外籍专业教师授课,学校统一组织认证与质量监督。双语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国外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从而较好地加强了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阅读与专业论文撰写的训练。
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准数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3个,省级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教学名师11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其中2个推荐参评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9项;2009年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个。

五、推行“教学卓越工程” 和“卓越应用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以教师卓越、学生卓越、条件卓越、项目卓越为核心,内容完整、自成体系和特色鲜明的厦门理工学院教学卓越工程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6个省级试点专业、8个校级试点专业为实施重点,将课程体系的构建、工程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等方面形成的理念和做法,推广、移植到全校所有专业,逐步实施“卓越应用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六、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与学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选派师资队伍、联合制定招生标准、联合实施招生计划、联合参与培养过程、联合推动就业创业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富有成效。与ABB(中国)公司、美国GE集团、BOSCH集团、厦门金龙联合公司等20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外企、台企以及在厦国企联办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10余个专业;与ABB(中国)公司、厦门金龙联合公司合作开展的电气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成为典范;基于“六联合”理念与企业联办的“创新创业实验班”作法受到陈桦副省长的高度评价;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主动到校设立研发平台,校企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或实验室18个;一批公司在我校设立奖(助)学金、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引导资金。

七、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

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优越。实验教学用房8.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 值达2.6亿元。构建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实践操作训练平台及专业综合实验与研究平台,层次鲜明、体系完备。

建成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有省、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16个(共有实验室184个),建立了欧美文化日本文化中华文化案例分析服装秀场葡萄酒鉴赏茶艺等文 科情境体验教室12个;与GE、台达、ABB、金龙等企业共建实验室18个,与厦门金龙汽车、进达(上海)精密模具、厦门华联电子、厦门ABB、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厦门软件园、厦门东南融通、厦门建筑设计院、株洲冶炼集团、金蝶国际软件(厦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海投、厦门航空等200家大中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74个。图书馆藏书116.1万册,电子藏书88.7万册。信息化、数字化校园高起点建设。

体育运动场馆及设施完善。现有室内外运动场面积7.44万平方米,生均3.98平方米。有田径场2个、篮球场17块、排球场12块、塑胶网球场4块等室外运动场地及体育馆1座。室内体育设施配有羽毛球练习区8片、乒乓球练习台30个、体操房1间、形体训练室3间、体质测试室1间。游泳馆正在筹 建中。教学用体育器材种类多,运动训练设施齐全。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具有招收篮球和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队资格。学校把体育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近三年来,除自行举办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及足球、排球、乒乓球、篮球、网球、健美操、体育摄影等各类活动和比赛外,我校学子对外参加各类大型赛事活动捷报频传,殊荣不断。
学生每年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人数已达上千人;健美操队、啦啦操队获2009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厦门)分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1项,并在全国万人健美操赛中获三等奖;女排获厦门市2009“金桥杯沙滩排球锦标赛冠军;武术队获第三届南少林华夏武术大赛”222铜;网球队获2010梅赛德斯-奔驰青春网球校园行厦门站团体赛冠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男、女单打皆闯进了前八;体育舞蹈队获2010海峡两岸体育舞蹈精英赛四枚222铜;龙舟队获2010海峡两岸龙舟赛500米直道竞速赛高校组季军;获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健身气功比赛三等奖。今年,刚刚组队的帆船队就喜获首届海峡两岸高校帆船赛的季军。
八、温馨美丽的校园
学校主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居厦门集美新城未来繁华之腹地,就地理位置而言,最适宜学术发展及实务应用。校园里一派南国风光,山水相宜,花木扶疏,瑰丽精致,幽雅清新。实验楼群、教学楼群、图文信息中心、行政办公楼以及一批标准实用的学生宿舍区等现代化的建筑群卓然耸立,宏伟典雅;理工湖碧波荡漾,国宝中华鲟寄养其中,与各类鱼儿欢畅游弋;后山小径婉延曲折,红花绿影,石凳上、长廊里常有师生,或愉悦小憩,或朗朗读书;三棵树古榕垂荫,气根垂发,密叶似潭,亦如珍珠翡翠,镶嵌于校园一隅。校园里温馨宜人,处处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气息,是莘莘学子展开学习生涯的最佳场所。另有思明校区,与鼓浪屿隔海相望,依山傍海,恬静雅致,风光旖旎。
九、以信任·呵护·成长构建和谐校风
因为信任,我们彼此选择共同组成理工大家庭;因为爱,我们将以无限的热情呵护每一位学生;因为责任,我们期待与你们共同成 诠释了学校的校风建设理念。
开学典礼的巨幅标语将信任·呵护·成长的气氛迷漫到了现场的每一个角落,绿色长廊让困难新生顺利入学;爱心礼包温暖贫困地区同学的心;时空邮箱让新生家长参与互动;由党政部门领导、教师、辅导员和学长组成的成长之友们向新生真情告白,为新生提供关爱和帮助。学校坚持不懈,以信任·呵护·成长,促进学生自信·快乐·成才

—— 听证会:变“刚性规章”为“柔性教育”。听证会是社会上透明管理经常采用的一项形式。学校引进听证会,让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学校怎么管,先听学生说,力求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符合学生的实际利益与现实需求,有效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最终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和谐统一。

2006611日,厦门理工学院举行首例学生宿舍电脑使用与管理专题听证会。之后,学校又陆续举行了教室使用管理学生宿舍夜间迟归登记三期学生公寓骑行管理等专题听证会。
——绿色长廊:把助学帮困工作“做到 家”。 延伸绿色通道,搭建绿色长廊。每年20万元新生入学帮扶专项资金把助学帮困工作做到家。经济困难的新生可凭家庭经济贫困的说明及所在乡镇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申请专项困难补助,解决新生入学报到的经济困难。作为绿色通道服务的补充和延续,绿色长廊将在贫困新生入校后,由学校优先提供勤工助学专用岗位作为长期性的后续保障。绿色长廊开通仅五年,已有2000名新生从中受益,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学生专心学业解除后顾之忧。
文明班级创建:重在建设、突出创新

——创新星级“文明班级”创建活动2007年推出 的星级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由过去的到现在的线,学校先行提出创建标准,所有参建班级都必须经历主动申请对照标准协力创建创新工作打造班级气质公开展示接受来自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严格审视等诸多环节,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锻炼和成长。受到了全校学生的广泛欢迎和热捧。
——星级“文明宿舍”:学生“建”出来的温馨 家园 学校以创和谐校园,建温馨家园为主题,开展星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学校坚持先创后评、以评促创,制定了包括内务卫生、安全纪律、精神风貌三个方面的文明宿舍创建标准,让所有宿舍都有机会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学生在创建过程中对文明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系也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宿舍文化活动。在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下,星级文明宿舍的创建数量和创建水平逐年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内务卫生好、自律意识强、精神风貌佳的文明宿舍。营造了整洁、有序的宿舍环境,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使学生宿舍真正成为学生出来的温馨家园。

——客串校长,师生齐心谋发展201011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在校园里掀起了波澜。四组由在校学生组成的校长团队在刚刚落成的艺术会堂拉开了架势,他们历时一年经过多轮淘汰从110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正以假如我是厦门理工学院校长为题,客串校长,指点江山,唇枪舌剑,论辩着他们办学治校理念,一场校长争夺战正在热闹上演。与往常不同的是,坐在台下兴趣怏然的是学校包括校长在内的校领导所带领的全校1100名教职工。尽管台上选手的表现仍然不无稚嫩,有些观点还稍有轻狂,但台下的领导和教师却依然听得津津有味,互动热烈。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主人翁姿态和激情淹没了欠成熟不如意
十、骄人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围绕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坚持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方面齐下功夫。近三年来应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以务实、创新、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被誉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摇篮。学校连续被评为2004-2006年度、2007-2009年度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再获优秀。
——就业沙龙:人力资源专家来支招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什么选才?怎样考察人才?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在就业中要直接面对的焦点问题。学校举办把握职场、培育人才、服务海西就业沙龙,聘请政府部门、知名企业、人才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专家为就业指导高级顾问,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问诊把脉,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支招。
就业训练营: 打造就业梦工场

——就业训练营打造成学生就业的梦工场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就业训练营作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分别在校、系两级开展,就业指 导工作全面落实四个到人:即对毕业生的简历制作指导到人,模拟面试体验到人,就业心理辅导到人,对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情况跟踪到人。使毕业生在就业训练营中体验就业流程,提升求职技巧和就业自信心。 就业训练营克服了单纯课堂讲学的枯燥指导形式,使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其独特性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就业大赛:从模拟、仿真到实战,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大赛与其 背后的就业训练营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从2004年起开始联合中国移动公司举办大学生就业大赛,从模拟、仿真到实战,为学生就业提供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八届大赛,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参与其中,有上百人通过这个舞台找到中意的婆家,有上千人通过背后的就业训练营接受了脱胎换骨式的训练,更有百里挑一的人才通过绝对挑战获得心仪的就业岗位。就业大赛已经成为集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于一身,贯彻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品牌活动。
十一、各项赛事成绩优异

学校每年划拨约3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结构设计、物流设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挑战杯"创业设计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莎士比亚英文戏剧大赛及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环球国际模特大赛、国际旅游小姐大赛、CCTV模特大赛、中国大学生电影节等省部级、国家级及国际赛事中,我校学生屡获佳绩,获奖级别和数量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为了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学校还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内特色学科竞赛,如物流小车设计制作大赛、足球机器人大赛、概念车设计大赛、英语文化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