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前身为中州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23年,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形成中西交融古今贯通,既重视知识创新、更强调历史通识的学术传统,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著名专家学者如范文澜、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绍虞、马非百、朱芳圃、孙海波、孙作云、黄元起、胡思庸、韩承文等先后在此执教,曾在这里求学的尹达、石璋如、白寿彝、韩儒林等也成为享誉中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浓厚的学术氛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学人才。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含国家博物馆4人),教授、副教授4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4人,黄河学者1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省优秀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历史学一级学科、旅游管理学科均是省级重点资助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为河南省精品教程。创刊于1951年的《新史学通讯》即现在的《史学月刊》,属历史类国内核心期刊,现已入选国家名刊工程。由学生自己创办的学术刊物《历史文化论坛》,从1977年至今刊出40余期,为全国高校历史系交换刊物。学院设有历史学(含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一级学科和旅游管理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为河南省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和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河南省最早的旅游管理硕士授权点。2009年学院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经典文献与文物数字化实验室。目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本科生近千人,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层次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史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之一,建成有财政部、教育部资助的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专业实验室——经典文献与文物数字化实验室。学院还拥有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宋代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以及近代中国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犹太史研究所等3个河南大学重点科研机构。学院的科研和办公机构,坐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色古香的博雅楼。学院资料室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阅览面积100多平方米,拥有20余万册图书,600多种刊物和30多种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有《四库全书》、《明实录》、《清实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丛书集成》、《敦煌宝藏》、《隋唐五代墓志》、《殷周金文集成》等大型套书。图书资料之丰富、种类之齐全,在全国高校文史类系科中名列前茅,能满足专业研究的需要。学院文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中国历代文物陈列,中国钱币——铜镜陈列、中国瓷器陈列室,共有藏品3000余件,另有教学标本(含复制模型)300余件。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