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院始建于1948年10月,在原东北大学的基础上,由原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并入,创建了东北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学系,是我校建系较早的理科系之一。1950年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1999年7月与分析测试中心合并成立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经过几十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化学学院逐步形成了团结、创新、向上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的科学奉献精神和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已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学学院由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多酸化学研究所、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化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吉林省锂离子电池材料科技创新中心、玉米淀粉开发中心、资产管理室、分子科学学报及学院办公室(含办公室、资料室、团委和学生工作组)等部门组成,是集教学、科研、开发、管理为一体的理科教学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9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4人,讲师28人,助教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76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现有化学与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为师范专业。在校本科生562人,在校硕士研究生400人,博士研究生105人。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及材料物理与化学、课程教学论(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近三年来,化学学院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获省(部)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上升。在SCI收录期刊(包括Angew.Chem.Int.Ed.和J.Am.Chem.Soc.)上发表学术论文596篇。其中有些论文内容被Science和NatureMaterials作为亮点介绍。2003和2004年在全国化学学科SCI论文统计中,东北师大连续两次排名第20位(包括中科院5个研究所)。这反映出近年来化学科学研究已经跃上新台阶,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学院除了拥有本科实验教学专用的仪器设备外,还拥有教学、科研共用的各种现代化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如:单晶X-射线衍射仪(两台)、核磁共振仪(500M)、MPMS-XL磁性测量系统、原子力显微镜等13台。各类仪器总价值人民币3500万元。目前图书资料室共有中文期刊96种、外文期刊102种,中外文图书45451册。计算机教室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和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和获得各类信息资料。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安海艳

白青龙

白玉

白云鹏

毕锡和

曹敏花

常鹰飞

晁柯

陈彬

陈冠华

陈莉

陈丽莉

陈淑凤

陈亚光

陈延辉

仇永清

褚莹

崔秀君

狄英伟

董德文

杜宏明

杜锡光

方群欣

封继康

付强

高晨星

龚剑

关宏宇

郭黎平

郭一行

郭伊荇

郭英娜

韩艳春

韩正波

贺庆林

洪茂椿

侯育革

胡玉兰

华瑞年

黄士博

黄宗浩

姜春杰

姜鹏

瞿伦玉

康世初

康振辉

兰亚乾

李宝利

李斌

李灿

李丹

李建新

李娟

李鹏

李前树

李威

李文卓

李兴奇

李艳梅

李燕

李阳光

李英伟

李永舫

李悦生

李泽生

历风燕

梁福顺

梁佩君

粱佩君

廖奕

刘成站

刘芳名

刘景林

刘丽

刘祁涛

刘群

刘术侠

刘思东

刘阳

刘莹莹

刘蕴宇

鹿颖

吕长利

罗芳

马继承

马建方

马占芳

苗绿

牟忠成

倪家缵

潘华德

潘玲

潘秀梅

彭军

齐斌

秦超

尚庆坤

邵琛

邵允

邵占奎

沈恩洪

宋晓宇

苏鸿彦

苏忠民

隋晓萌

孙海珠

孙昊

孙家跃

孙家钟

孙世玲

孙闻东

佟翠艳

王爱霞

王春刚

王恩波

王广

王建华

王京燕

王利祥

王芒

王梅

王强

王荣顺

王胜天

王守国

王婷婷

王晓红

王新龙

王秀红

王秀军

王永慧

温尚斌

谢德民

谢海明

谢忠巍

邢双喜

邢艳

徐显秀

许林

闫吉昌

阎吉昌

颜力楷

杨国春

杨继华

杨进

杨丽

杨树卿

杨彦杰

姚晓华

由万胜

于敏

翟宏菊

张宏

张宏A

张洪业

张家方

张鉴清

张景萍

张克武

张珉

张鹏

张前

张淑霞

张喜艳

张岩峰

赵宝中

赵亮

赵万升

赵晓亮

赵玉龙

郑长龙

郑汝骊

周其凤

周仕东

朱东升

朱东霞

朱连德

朱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