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规模和职能的扩展,随我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后,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下设19个教研室、3个研究室、1个实验研究中心(含1个公共实验室、7个专业实验室),隶属5个二级学科。现有教职员工180名,其中专任教师16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135名(占84%),正高27名、副高46名,终身教授3人。学院管理的在校学生近千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200余名。学院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中医各家学说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医古文学科、内经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地位。学院在开展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医藏象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中药延缓衰老机理研究、中医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在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中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经穴解剖学,其学术水平全国领先。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20余项,在研课题经费总计1600余万。近五年来,学院先后主编或副主编国家统编规划及新世纪课程教材29本。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实验中医学、医古文、内经选读、中医诊断学),市级精品课程6门(实验中医学、医古文、内经选读、中医诊断学、伤寒论、经络腧穴解剖学),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该基地的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学院成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集体。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施玉华、顾文聪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学院还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境内外讲学(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香港、台湾等),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长期以来,学院在历任领导带领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主要支柱。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包怡敏

蔡国荣

蔡家辉

蔡展华

车荣华

陈慧娟

陈丽云

陈婷立

陈学芬

陈正

程国强

程磐基

戴薇薇

丁杰

董献文

董宣如

董萱如

董英

段逸山

方伯英

方肇勤

费兆馥

封冰

付晶晶

龚其淼

龚张斌

顾家柱

顾瑞生

管冬元

郭炜

郭颖

郭永洁

何建成

何新慧

何裕民

胡冬裴

胡静

胡卫国

胡旭东

黄金龙

黄品贤

黄儒珍

姜俊

姜昕

金国琴

金如锋

金寿山

酒小波

康湘萍

康欣欣

孔祥亮

黎志萍

李果刚

李海峰

李华

李娟莉

李娟丽

李梅

李明

李其忠

李秋萍

李素云

李文君

李玉虎

李玉梅

梁超

梁尚华

林秀凤

凌耀星

刘爱华

刘丹

刘俊

刘庆宇

刘小美

卢文丽

陆萍萍

吕嵘

毛根金

茅晓

缪珠雷

牟芳芳

倪红梅

潘朝曦

潘志强

庞惠芳

千英信

钱汝红

裘沛然

曲丽芳

曲玉萍

任宏丽

戎芬

尚力

邵水金

沈荣伟

束伟

宋红普

宋花玲

宋菊敏

孙文钟

孙祝美

汤小华

童普德

童瑶

屠燕捷

汪泳涛

王敖家

王福波

王广东

王欢

王建华

王菊华

王莉

王丽慧

王庆其

王晓玲

王兴伊

王忆勤

王易

王奕

王中民

卫洪昌

吴敦序

吴鸿洲

吴琳群

吴中平

夏趁意

夏花英

向培海

邢斌

徐维蓉

徐颖

许家佗

薛梅

严世芸

严月华

严振国

颜新

燕海霞

杨爱东

杨柄初

杨贵珍

杨秋美

杨文

杨奕望

姚海燕

姚红英

姚洁敏

姚领爱

叶进

叶目亭杰

叶启晓

殷品之

英洪友

雍丽

于波

于凌

袁开惠

张伯讷

张建华

张磊

张黎声

张丽娜

张宁

张如青

张挺

张苇航

张学礼

张怡雯

张瑛

张宇奇

张煜

张再良

张泽安

张志雄

章忱

章原

章震宇

赵妍

赵英侠

周崇仁

周春仙

周峨

周国琪

周嘉珉

周毅萍

朱邦贤

朱凌凌

朱青春

朱伟常

庄燕鸿

邹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