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农学系,始建于1935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4年7月更名为农学院。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和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在职博士生5人。学院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草业科学3个硕士点;现有农学、烟草、草业科学、种子科学和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读博士生20多人、硕士生100多人、本科生800多人。学院现有五个教研室、教学实验中心及品质分析、栽培生理生态、分子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功能实验室,全院的仪器设备总价值1000多万元。五个教研室分别是作物育种、种子、粮食作物栽培、经济作物栽培、耕作与农业生态教研室。学院着力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科学与技术、烟草、草业科学、农业推广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毕业生适合在农业科研与教育单位、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农业和种子企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工作。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先后与安徽省农垦总公司及其所属农场、合肥丰乐种业、安徽皖农种业及部分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企业、种子企业等单位合作成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拓宽了学生的实习场所。学院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本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奖、贷学金方面,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专业奖学金以及其他企业在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外,近年来,我院还与合肥丰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宏邦化工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等合作设立了“丰乐自强奖学金”、“曙光奖学金”、“大北农助学金”等各种奖助学金,家庭经济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每人每年可以获得1000~8000元的资助。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院社团、学生分会、《农苑》编辑部、素质拓展工作部等工作。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培养综合能力的阵地。通过参加各类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农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安徽省“十一五”攻关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30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等20多项。近年来,学院对小麦、水稻、玉米、油菜、棉花、大豆、烟草、牧草和草坪草等作物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科学等是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小麦、水稻、棉花和油菜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品质改良及种子科学与技术是我院重要的研究方向。我院小麦育种课题组先后育成“安农2号”、“安农8455”、“皖麦33”、“皖麦48”、“安农0305”和“皖麦68”等高产优质品种;水稻课题组先后育成“西光稻”“竹青”、“安选6号”和“粳稻212”等品种;大豆课题组先后育成“皖豆13”和“安激2号”等品种。多年来,农学院培育的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为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学院教师在科研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籽粒PPO活性、籽粒硬度、抗穗发芽、淀粉品质与糯性变异、戊聚糖、脂肪氧化酶活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小麦栽培生理等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在水稻和棉花育种与栽培、油菜和烟草栽培生理、大豆种质资源筛选等领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农学院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全省农业生产实践,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玉米振兴计划、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产业体系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入户以及沿淮低洼地减灾增效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安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主要农作物栽培、育种和技术推广等方面与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企业及种子企业等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推广,并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农学院教师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农业单位进行合作与交流。近几年,我们举办了塞拉内昂农业部农业科技培训班、全国小麦产业体系会议、全国小麦栽培技术年会,参加了中美种子产业论坛等;部分教师通过留学、出国进修和学术会议等与国外高等院校保持学术联系。【资料更新于2010年10月】。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