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于2008年4月在原自然科学系基础上成立。1.人员结构(1)教职工。现有教职工32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人,高职比约为25%。——学历结构:博士4人(在读),硕士20人(1人在读),高学历比约为59%。(2)学生。现有教学班15个(化学本科6个班,生物科学本科3个班,动植物检疫1个班,初等教育2个班,生物教育1个班,动物防疫与检疫2个班),在校学生779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3)师生比。全系师生比约为1:25。2.现有专业化学(本科)、生物科学(本科)、动植物检疫(本科)、初等教育、生物教育、动物防疫与检疫六个专业。3.实验室建设实验用房总面积4700平方米(其中化学4200平方米,生物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20万元(其中化学700万,生物120万);共有实验室20个,附属用房有14间。化学实验室15个:无机化学实验室2个、有机化学实验室2个、分析化学实验室1个、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室1个、物理化学实验室4个、现代仪器分析室1个、化学模型实验室1个、化学模拟实验室1个、开放实验室1个、中学化学教法研究室1个。生物实验室5个:植物标本室1个、动物标本室1个、组织培养实验室1个、植物学实验室1个、动物学实验室1个。附属用房有14个:4个准备室、2个天平室、1个蒸馏水室、5个药品库房、2个仪器库房。二、办学特色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始终坚持立足西北藏区,着眼社会发展的目标,瞄准地方特色资源和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传播和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与甘肃安多投资集团、甘南州环境保护局、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和甘肃省藏医药研究院等联合,在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建设、藏药材基地建设、藏药开发、畜产品循环开发利用、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人才和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经过多年的重点扶持与建设,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以青藏高原独特的生物资源——藏药材、青稞、牦牛、藏羊为研究对象,开展青稞与小麦杂交育种、高寒特色藏药材道地性及栽培技术研究、欧拉型藏羊选育及开发利用研究和甘南牦牛藏羊副产物的生化制品研发四个方向的研究,并具备相应的人才和基础条件。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正逐渐发展成为甘南地区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基地、科技合作和辐射基地。三、教学研究1.2011年度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高寒生态学,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甘南牦牛藏羊副产物的生化制品研发、欧拉型藏羊选育及开发利用研究、高寒特色藏药材道地性及栽培技术研究、青稞与小麦杂交育种四个研究方向。2.2011年度获批校级本科精品课程1项(常毓巍,基础理论化学),校级本科优秀课程1项(王亚玲,无机化学实验),校级专科优秀课程3项(马雄,动物学;巩红冬,植物学;卢新生,分析化学实验)。3.常毓巍等《有机化学教学研究及其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王亚玲等《推进“层次化微型化绿色化科学化”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马雄等《探索高原经济植物实习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红景天属药用植物为例”》、巩红冬等《立足学院办学特色,促进植物学教学改革》获2011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四、科学研究近年来,全系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其中SCI源期刊4篇,主编教材2部,承担部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1项,横向项目7项,院长基金项目10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6项,取得教学改革研究成果5项,2007年被评为校级科研先进集体,2010年我系巩红冬老师的系列论文被评为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我院该奖项零的突破。五、实训基地1.2007年10月学校开始筹建“科普园”。2.2007年12月13日省、州、校专家领导召开高原植物园项目论证会。3.2008年5月开始建设藏药材引种驯化示范种植基地(“科普园”一期工程),到2008年10月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截止2008年9月学院已建成73个实习、实训基地。5.2008年11月5日地校共建会议上将高原植物园列为地校共建项目。6.2010年,积石山县确定为我系教育实习管理点。7.2010年12月26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产学研基地在甘肃安多投资集团挂牌成立。8.2011年7月18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训基地在甘南州环境保护局挂牌成立。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