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系成立于1985年6月。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为适应信息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该系高度重视知识经济和教育改革,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和研究方向,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专门人才,多年来已形成以培养研究生、普通本科生为主的多层次办学格局。该系现设教育技术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一个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挂靠本系,具有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和教育技术学、电路与系统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均面向全国招生。系实验中心设备先进,拥有各种微型计算机、电子设备、影视设备、网络设备共500余台(套)。该系设有资料室,图书资料和专业期刊齐全,文献检索方便,拥有图书10000余册,专业期刊近200种。全系现有教职员工近5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高级工程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近二十年来,该系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合格专业人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在完成的科技项目中有多项获国家教育部、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2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多年来,该系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树立了"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的各类优秀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曾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该系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星光服务队",连年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成绩突出,该队曾多次被团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集体"荣誉称号。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教学媒体和计算机教育信息处理、多媒体及网络软件开发的技术技巧,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接受严格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进行中外文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象:四年本科学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主干学科: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技术、CAI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信息处理、教学设计、微机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网络课程软件设计与开发、摄影技术、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育传播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音视频软件制作与实践、计算机教育软件制作与实践、信息技术教学与开发实践、教育实习等,一般安排不少于20周。主要专业实践(或实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实验、电视电声教材制作实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实验、网络教育软件应用实验。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计算机与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良好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了解学科的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进行中外文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象:四年本科学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网络工程、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软件设计、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主要专业实践(或实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通信与信息系统实验、网络与工程实验,另外,至少完成本专业某一方向的一组专业实验。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电子与计算机研究所

多媒体研究所

非线性分析实验室

分析与测试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工程实验室

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

妇女理论研究中心

高能物理实验室

高阳研究中心

股份经济与证券投资研究所

管理学院

光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中心

湖北省最有控制与离散数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

继续教育学院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教育学院

金融信息技术研究所

经济学院

考试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昆虫研究所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献所

历史学人才培养基地

粒子物理研究所

量子光学研究室

美术学院

民间文学研究中心

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室

纳米科技研究中心

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农药化学研究所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

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社会心理研究中心

社会学院

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研究所

数学研究所

数学与统计学院

水生生物学实验室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体育学院

天体物理研究所

外国语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文化管理研究中心

文化教育发展中心

文学批评研究中心

文学研究所

文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相对论研究中心

心理学院

信息管理系

信息技术系

音乐学院

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室

政法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中国商会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最优控制与离散数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