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航空无线电系在北航率先建立,国内第一个航空电子类专业在北航诞生。197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8月获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联合获交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10月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历经50多年,尤其是建院10年来,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几届党政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抓住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契机。学院的综合实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学院拥有5个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三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两个国防重点学科,两个教育部特色专业,9个本科专业,2个工程硕士领域,14个工学博士和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群。下设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电与信息工程系和1个教学实验实践中心。现有学生2500余人,研究生与本科生比达到1:1。学院现有教授33名,博导30名,副教授53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蓝天新星14人,蓝天新秀12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工委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以学生培养为第一要务,选拔优秀生组成创新实验班试验班,实行一制三化的教学模式。学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32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2个,建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重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北京市精品教材多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投资2690万元建立了本研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课程56门,为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开放,是大学生电子创新基地。近年来本科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信息安全大赛等国家级科技竞赛一等奖20项;北京市科技竞赛一等奖51项;北航冯如杯一等奖17项;并永久保留了冯如杯;挑战杯特等奖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二十余项。学院对优秀学生实行本硕、本硕博连读,本科毕业生一次上研率超过60%,就业率99%以上。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航空航天信息领域高新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需要,参与筹建了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一个总装军用实验室、一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分室,为总参陆航部电磁兼容技术支撑单位,成立了卫星导航重大项目办公室和卫星导航应用研究所、测控通信技术研究所,有效支撑了学院学科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学院在空天通信、无人飞行器遥控遥测测控与通信、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通信、二代卫星导航芯片组、卫星导航、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信息对抗、信息安全、飞行器电子综合、卫星综合电子测试、空天信息感知与处理、机载/星载合成孔径成像、微波光子学、全光信息处理与获取、电磁环境及电磁兼容、隐身及反隐身、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情感信号处理等方面实力雄厚,上述研究方向属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国家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重大预研和国防重大重点型号等项目百余项,近两年作为首席单位承担973项目两项,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一项;4年来科研经费到款总计超过6亿元。近20年来,在航空航天信息尖端技术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民用航空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0余项近5年来,发表SCI收录高水平论文近二百篇。近三年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其中66项已成功转化应用。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步伐,国际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家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学院与英国爱丁堡、诺丁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大学实行了联合办学,在欧盟Asia-Link项目资助下,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开展了教学与科研合作,建立了北航—瑞典皇家工学院无线通信研究中心;先后与美、英、法、德、加、澳、俄、及香港和台湾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在科研、教师互访、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留学生。与欧空局、霍尼韦尔等著名科研机构和著名跨国公司进行科技合作,创建了联合研究基地。每年邀请数十位国际著名学者来学院进行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承办了ISAPE2006、ISAPE2008、APEMC2010、ChinaCom2010、2012国际电子工程教育论坛等国际学术大会。学院是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批准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试点单位,与大唐电信联合培养高水平博士生,与中航集团、航天科工及科技集团所属单位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家空管委创建了高级空管人才培训基地。是航空学会航电与空管分会、电子学会DSP专家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累计培养学生过万,其中本科生8000余名,硕士生2062人,博士生462人,留学生100余人。为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瞄准国家国防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发展方向,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空天信息特色学科方向,按照学科方向建立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产生重大研究成果。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白明

白霞

蔡汇艳

蔡志权

曹红燕

常青

车兰平

陈爱新

陈茶花

陈杰

陈炜

陈星

陈育英

程吉宽

崔延军

戴飞

邓晖

邓练平

刁为民

丁铃

丁文锐

丁子明

董金明

董素霞

杜金石

杜裕曾

范仁周

方宁

方泳涛

方正

冯蓉

冯文全

高飞

高强

耿生群

关德新

官秀梅

郭旭静

哈聪颖

何国瑜

洪韬

侯琳娜

胡国英

黄勋

黄震寰

黄智刚

冀会辉

江月松

金天

靳淑良

康骊

康玉琳

孔凡精

寇艳红

郎荣玲

李春升

李凤仙

李国英

李洪革

李慧芳

李槛树

李锦红

李景文

李理刚

李丽

李峭

李锐

李深

李世琳

李署坚

李伟

李晓白

李昕

李昕颖

李圆圆

李铮

林国钧

林强

刘峰

刘锋

刘建胜

刘建伟

刘久文

刘凯

刘科生

刘利国

刘强

刘青格

刘荣科

刘兴春

柳海燕

柳重堪

卢立武

路辉

吕科

吕善伟

吕艳梅

罗喜伶

马步远

马国生

马俊华

马坤

马文智

毛士艺

毛峡

苗俊刚

牟荣帼

宁焕生

潘涌泽

裴睿林

彭刚

秦红磊

屈晓声

渠慎丰

全绍辉

荣欣

邵定蓉

邵平

史晓锋

苏东林

孙国良

孙桦

孙进平

孙颂明

孙则怡

谭大为

唐航

唐华

唐琳

唐智

田亚飞

万国龙

王宝发

王浡力

王成林

王钢

王颢澎

王俊

王力

王力军

王鹏波

王彤

王文光

王翔

王小凤

王月忠

王祖林

韦克平

韦志棉

魏光顺

武建华

夏同生

谢树果

熊华钢

熊庆旭

修春娣

徐华平

徐亚军

徐桢

许鼎

许小剑

薛明华

薛英健

闫娟娟

闫照文

杨晨阳

杨东凯

杨晖

杨昕欣

姚远

宜娜

于泽

袁媛

袁运能

翟禹

张波

张家瑞

张军

张其善

张青竹

张晓林

张学军

张岩

张彦仲

张耀天

张颖

张有光

赵京城

赵琦

赵巍

赵小莹

赵燕同

赵昀

郑磊

郑铮

周强

周荫清

朱纪五

祝贺

邹孝胜

CAD教学实验中心

“863”高技术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

北航体育部

北航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力学实验室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法学院

飞行学院

高等工程学院

工程系统工程系

国际学院

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航空电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化学与环境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中心

继续教育学院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培训学院 (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

理学院

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学院

生物工程系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外国语学院

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物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新媒体设计与艺术学院

虚拟现实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院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宇航学院

中法工程师学院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