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航空学院)具有鲜明的航空航天特色,主要从事大气层内各类航空器(飞机、直升机、飞艇等)、临近空间飞行器、微小型飞行器等的总体、气动、结构、强度、飞行力学、人机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基础性、前瞻性、工程性以及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与教学工作。航空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航空系,是1952年北航成立时最早的两个系之一,当时称飞机系(设飞机设计和飞机工艺专业),1958年更名为航空工程力学系,1970年更名为五大队,1972年更名为五系,1989年定名为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2003年成立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早期的航空学院荟萃了一批当时国内著名的航空领域的专家,如屠守锷、王德荣、陆士嘉、沈元、王俊奎、吴礼义、张桂联、徐鑫福、徐华舫、何庆芝、伍荣林、史超礼、叶逢培等教授,屠守锷院士是第一任系主任,他们为本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北航发展史上,航空学院不断输出专业和人才,先后参与组建七系、三系、十四系、宇航学院、飞行学院、无人机所、土木工程系、交通学院等院系。自建校以来,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近万人,硕士毕业生约1696人,博士毕业生725人。毕业生中涌现出王永志、戚发韧、崔尔杰、乐嘉陵、唐西生、张福泽、王浚、钟群鹏、陶宝祺、郭孔辉、唐长红等11位两院院士,金壮龙、袁家军、李玉海、吴光辉、孙聪、方玉峰、王永庆、孙兵、曲景文、李东等一批航空航天院所的年轻总师、总指挥等负责人,为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学院作为主力曾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国内第一架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靶机、蜜蜂系列轻型飞机和第一架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等,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蜜蜂系列飞机在全国轻型飞机市场的占有率曾达到70以上。学院参与了所有国家重点航空型号的攻关工作。50年多年来,学院取得了上百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奖20多项。学院现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教授4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2名),副教授46名,专任教师占73%,),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6%。沈元、高镇同、李椿萱、王浚、李天等两院院士以及傅惠民、孙茂、杨嘉陵、高以天、武哲、王晋军、向锦武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国内外航空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学院有国家级名师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跨/新世纪优秀人才的获得者8名,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航空学院下设飞机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系(原流体力学研究所)、飞行器结构强度系(原固体力学研究所)、飞行力学与飞行安全系、动力学与控制系等6个实体单位,以及跨系和所的微小型飞行器设计研究所、航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院涉及3个一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并承担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和工程力学三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一级学科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名全国第一,力学排名全国第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均是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8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流体力学、固体力学、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是国家重点学科。学院建有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航空航天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流体力学重点实验室、人机工效与环境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市粉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力学示范中心,有航空创新实践基地、飞机陈列室、流体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固体力学教学实验中心、飞行力学实验室、环境模拟与仿真实验室等。国内著名的航空教学与科普基地——北京航空馆也建在本院。“十五”以来教学成果硕果累累,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项,国防科工委优秀教材奖1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提名奖5篇。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约1100人,研究生约1200人。学院约25%的本科生成为推荐免试研究生,攻读研究生比例近60%;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航空航天及国防系统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在学校名列前茅。学院连续十年被评为科技活动先进院系,两次获得北航“冯如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团体第一名,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多人次在全国力学、数学、物理、英语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04年以来在全国航空模型油动载重等比赛中,以我院学生为主力的航模队连续获得团体和个人冠军,并创造了载重比赛的国家纪录。“十五”以来学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31项。我院申请获批自然基金项目年均约22项,其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7项。在重大项目方面,承担了“973”、“863”某重大项目以及某重点型号项目的研究任务。已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架有/无人驾驶共轴双旋翼直升机。我院科研经费2010年达到2.2亿,是全校年经费首个突破2亿的学院。目前的航空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航空学院,是重要的航空航天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强化航空特色的学科建设,坚持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并重与结合的原则,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设国际一流的航空学院,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白涛

鲍蕊

曹义华

常士楠

陈来文

陈铭

陈艳

陈泽民

程伟

程小全

程杨

崔德刚

崔尔杰

单辉祖

邓彦敏

董海涛

董素君

杜奔新

方玉峰

方振平

费斌军

傅惠民

高静

高以天

高镇同

顾诵芬

关志东

管德

郭辉

韩国军

何景武

何君

洪冠新

胡继忠

胡伟平

华俊

黄本诚

黄俊

黄沛霖

黄娴

黄勇

黄勇2

姬金祖

贾玉红

姜开厚

蒋持平

焦起祥

孔繁美

兰世隆

黎在良

李广超

李林蔚

李敏2

李书

李天

李喜桥

李玉海

李运泽

郦正能

郦政能

连淇祥

梁伟

林贵平

刘德广

刘东旭

刘虎

刘华

刘沛清

刘旺开

刘文

刘文珽

刘习文

刘燕玲

刘玉佳

刘振国

卢笙

卢子兴

吕敬

吕明云

吕志咏

罗漳平

麻树林

马超

马东立

马亮

麦汉超

孟庆春

孟宪红

潘晓丽

庞丽萍

秦燕华

邱义芬

邱志平

屈秋林

屈香菊

申功

申功炘

沈元

沈志刚

史京玲

宋秀玲

苏飞

苏媛

孙兵

孙聪

孙来燕

孙苏亚

孙苏娅

谭文倩

唐长红

万连

万志强

王刚林

王海文

王吉东

王建冈

王晋军

王军

王黎静

王立新

王玲英

王奇志

王琪

王寿梅

王维军

王晓军

王修桐

王延奎

王衍洋

吴大方

吴江浩

吴礼义

吴颂平

吴永康

吴志刚

吴宗成

武哲

夏克青

向锦武

肖华军

肖隆秀

肖世丽

邢玉明

邢玉山

邢誉峰

熊峻江

徐元铭

薛晓春

闫超

阎超

燕瑛

杨嘉陵

杨杰

杨敏

杨燕生

叶友达

余建祖

余同希

俞梦孙

袁卫星

袁修干

张帆

张桂联

张涵信

张华

张建宇

张攀峰

张少琴

张曙光

张晓谷

张兴娟

张行

张英世

张云飞

张铮

张志民

章怡宁

赵竞全

赵寿根

赵小虎

朱荣昌

朱斯岩

朱自强

庄达民

庄逢甘

CAD教学实验中心

“863”高技术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

北航体育部

北航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力学实验室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法学院

飞行学院

高等工程学院

工程系统工程系

国际学院

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航空电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化学与环境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中心

继续教育学院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培训学院 (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

理学院

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学院

生物工程系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外国语学院

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物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新媒体设计与艺术学院

虚拟现实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院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宇航学院

中法工程师学院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