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源于1952年北航建校伊始成立的飞机设备教研室,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先生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林士谔先生创建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专业,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博士点,1988年获批全国首批重点学科,1997年改称“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

   


2003年,为更好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两领人才,按照学校依一级学科建院的规划,由自动化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宇航学院航天导航控制系和宇航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正式组建成立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简称仪器光电学院)。学院下设五系一所一研究院一中心,即测控与信息技术系、惯性技术与导航仪器系、光电工程系、遥感科学与技术系、智能感知工程系、光电技术研究所、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和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组建历程及组织机构


学院现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被评为工信部重点学科,并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2016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目前涵盖精密仪器及机械国家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等二级学科;“光学工程”学科2005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成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016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进入仪器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建设学科群。                            


学科发展脉络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传承“空天报国”的红色基因和“永恒的陀螺精神”,践行“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影响力,精谋细耕、强基固本、党政团结、凝心聚力,全面推动向着世界一流学院、一流学科迈进

始终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宽口径与特色的结合,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感知工程五个专业方向。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及国防重点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工信部重点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和国防紧缺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一流专业。学院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视频资源共享课1门;拥有教学名师2人;建有“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参加),“仪器光电及可靠性”工信部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具有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条件,为我国航空航天仪器光电领域培养了大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部分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军和领导人物。

拥有一流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3人,专任教师174人,其中: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5人,教学名师2人。拥有“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先进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航空航天先进传感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先进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光电技术”蓝天创新团队、“新型成像探测技术与系统”蓝天创新团队等团队。

拥有一流基地平台。现有“惯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局“中英(NLAA-RAL)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英(NLAA-RAL)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北京市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英量子传感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同时,正在建设“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建成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提供极限弱磁的环境和测量手段引领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高精度原子陀螺仪惯性测量和计量装置、心脑磁成像等方向发展

承担大项目,做出大贡献。学院始终以航空航天为特色,围绕四个面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专项2项,科技部重大科研仪器专项3项等重大项目和任务,在先进惯性器件与系统、精密光机电测试、航天器姿态测量与控制、先进传感技术等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2006年以来主持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其中,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际合作密切。学院拥有国家航天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我国航天技术领域的首个国际合作实验室)、科技部“空间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教育部“先进传感与智能控制”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学院引进空间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副理事长John Zarnecki博士为千人计划教授,聘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国家实验室原空间科学部主任Richard Holdaway博士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原工学院院长Hugh McCann教授为名誉教授,聘请牛津大学物理系主任Roger L Davies教授为顾问教授,聘请SPIE主席、英国思克莱德大学Brain Culshaw教授、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S. F. Konovalov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Krikor Ozanyan教授和Wu-Qiang Yang教授为客座教授。学院与来自英国、荷兰、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的专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长期开展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为优秀本科生连续举办多届英国暑期夏令营活动。近年来,学院主(承)办了包括IEEE系列会议在内的多个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中英双方也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合作研讨会。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院的加速发展、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开辟了新的途径。

未来,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将继续强化学院学科优势,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学院的目标积极迈进。

【内容来源:官网】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CAD教学实验中心

“863”高技术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

北航体育部

北航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力学实验室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法学院

飞行学院

高等工程学院

工程系统工程系

国际学院

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航空电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化学与环境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中心

继续教育学院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培训学院 (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

理学院

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学院

生物工程系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外国语学院

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物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新媒体设计与艺术学院

虚拟现实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院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宇航学院

中法工程师学院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