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始肇于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创始人是茅以升先生。学院现设建筑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工程力学、桥隧与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等五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240余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全国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宝钢教育奖获得者6人,以及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青5名、国家高级人才4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名、青年长江学者3名、国家级青年人才7名、国家优青4名。

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硕士专业12个、本科专业5个(即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智能建造)。其中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首批通过了全国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评委委员会的的评估,迄今已分别连续5次通过了国家的专业评估(认证);2009年和2013年,工程管理专业连续通过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CS)国际认证。2017921日,土木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712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土木工程学科获评A+,并列全国第一。20181210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国100个,东南大学唯一)201912月,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二个专业获教育部首批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6月,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教育部第三批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土木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教研平台,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工程力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智能建造本科新专业,以及多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住建部规划教材等教学资源,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等国家级教学团队,牵头获得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和省级创新项目300余项,培养了多名院士、大师在内的16000余名土木类毕业生。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有多名学生分别获得过“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全国三好学生”等国家级荣誉称号,3个班级分别获得全国五四团支部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1个团队获评“全国社会实践百强团队”、“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全国银奖”,10个班级获得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

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本科生团队参加国际赛事,获美国土木工程大学生钢桥竞赛(中南赛区)季军、4个单项第一;美国ASCE土木工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竞赛(太平洋赛区)亚军;水处理竞赛(东南赛区)亚军;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团队金奖1项、一等奖2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竞赛一等奖等。先后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成果奖、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竞赛中获团体或个人赛特等奖8项、一等奖37项、金奖2项、银奖2项。



百科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EU)是东南大学二级学院,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始肇于1923年茅以升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97年在原土木工程系、交通学院的环境工程系和原数学力学系的力学教研室基础上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5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5个本科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1个;有教职工180余人。 


历史沿革


1923年,茅以升、杨铨(杏佛)、涂羽卿、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致函国立东南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要求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茅以升教授为东南大学工科的奠基人,也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创始人。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合并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高年级学生也同时转来就读。

1952年,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成立南京工学院。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按苏联模式建立专业,成立教研组,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当时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立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测量”及“桥梁与隧道”四个专业。南京工学院的胡乾善(伦敦大学博士)和梁治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两位著名教授领衔创立力学教研组。

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部分教师林镜洪、诸关火同等调入该系,桥梁与隧道专业并入同济大学。正式成立直属于教务处的力学教研组,承担全校(包括无线电、电子工程等系)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随后,南京工学院成立基础科学系。

1955年,建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制品及预制构件生产专业”。

1956年,土木工程系开始招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武汉测绘学院成立,测量专业大部分教师及主要设备均并入该院。

1960年后,“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制品及预制构件生产专业”改称“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成立力学本科专业。

1964年,开始招收“振动”与“弹塑性力学”研究生。

1981年,中国正式建立起首批硕士、博士授予点。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博士点成为东南大学首批7个博士点之一。

1984年,力学教研组和数学教研组从基础科学系分出,成立数学力学系,设置力学教研室。

1989年底,东南大学将拥有五个专业的全校最大的土木工程系分设为土木工程系和交通运输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材料两个专业。

浦口校区浦口校区

1990年,土木工程系增设了第三批硕士点:土木、水利工程施工。力学系又增设了实验力学硕士点。

1993年,增设了桥梁与隧道工程、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1992年,学校将土木工程系的建筑材料专业与机械系的金属材料专业合并组建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同时,将经济管理学院的建筑管理工程专业并入土木工程系。

1995年,211工程中的“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群通过了预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二级学科获得了400余万元的资助。

1997年10月,原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学科、数学力学系的力学学科、交通学院的环境工程学科重组成立了土木工程学院,由建筑工程系、建设与房地产系、环境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实验中心组成,设有建筑工程类、环境工程两个专业。随后增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经济管理学院共同申报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批准。

1999年,增设了工程力学专业。

九龙湖校区土木大楼九龙湖校区土木大楼

2000年,学校成立了“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准设立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及空调工程)。同时还批准设立了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列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列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

2002年,设立了给水排水专业。 

2005年10月,固体力学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4月,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9月,成立市政工程系。

2006年6月,环境工程系部分教师转入市政工程系、部分教师转入动力系合并成立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7年08月,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10月,土木工程专业获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称号。

2009年10月,工程管理专业获准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0年6月,东南大学首个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11月,江苏省高校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

2011年12月,吕志涛院士、冯健教授领衔申报“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

2018年,学院联合电气、仪科、建筑学、交通、信息、计算机等学院共同申报建设的“智慧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46名,副教授50名,博士生导师52名,硕士生导师100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

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爱群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李爱群

国家级教学名师 :李爱群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吕志涛、汪凤泉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程文瀼、李爱群、蓝宗建、方左英、徐百川、杨宗放、张寿庠、吕志涛、杜训、唐九如、单炳梓、丁大钧、黄兴棣、方福森、宋启根、赵惠麟、单建、胡乾善、汪凤泉、徐铸、鲍恩湛、诸关炯、胡增强、王佩伦、杨汉国、龚维明 

江苏省教学名师 :邱洪兴

江苏省教学创新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院系设置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建筑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工程力学、桥隧与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等5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5个本科专业。 

系所设置

建筑工程系

建设与房地产系

工程力学系

市政工程系

桥隧与地下工程系

实验中心

专业设置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个,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精品教材2种、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 

 

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土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土木工程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土木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工程管理

江苏省品牌专业:土木工程

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工程合同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结构力学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材料力学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施工 

  • 教学成果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组织本科生团队在美国ASCE土木工程大学生钢桥竞赛(中南赛区)获单项第一、单项第二、单项第三各1项;在第十届亚洲学生钢桥竞赛获现场陈述第四名、项目总成本和结构位移预测第五名;蝉联第九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全国高校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中获团体或个人的特等奖3个、一等奖19个。 
 

教学成果获奖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一轴·双驱·三联动”——德才兼备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年磨一剑——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工程管理人才“一体两翼”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基于全体学生参与的大学生自主研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土木工程优质教学资源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1个。 

  •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土木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土木工程 

  • 学位点设置

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共建)

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共建)、力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学院与交通学院共建)、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环境工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建筑技术科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学院与交通学院共建)

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项目管理  

  •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院土木工程学科获评A+,并列全国第一;力学学科评估结果为B-,并列全国第25位。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名古屋大学合作土木工程前沿学习项目、美国马里兰大学工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卡耐基梅隆大学土木与环境系签署3+1+1学生培养协议 、英国邓迪大学共建“3+1+1”合作培养模式,授予国外著名为教授东南大学客座教授,主办了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第七届国际钢结构进展会议、第二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完整性管理会议、土木工程改革与创新囯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国内合作


FRPRCS-12&APFIS-2015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欧维姆公司科技合作共建“东大-欧维姆预应力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南通四建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全面合作协议,与中铁大桥局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与江阴海达橡塑公司成立隔震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与江苏黄埔公司联合申报成功江苏省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无锡市交通运输局签订基于物联网的公路桥梁智能检测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与南京银城地产共建实践基地。举办了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交流会等国内学术交流会议。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机构24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建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爆炸安全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力学分析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校级科研机构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

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

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灾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

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

东南大学建筑监理研究所

东南大学自平衡测试技术中心

东南大学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所

东南大学物业管理研究所

东南大学力学研究所

东南大学结构与材料试验中心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东南大学钢结构研究设计发展中心

东南大学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

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研究所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施工研究所

东南大学高速轨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东大-欧维姆预应力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中国古桥研究所

东南大学—横店集团玄武岩纤维应用研发中心

东南大学—宇杰钢机科技研发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0项(牵头6项)。 

2020年,学院29项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6项、青年项目12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1项,总经费1248万。 

部分在研重大专项

名称

类别

时间

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应用与超级钢应用技术规范

“863”项目子项目

2005

大跨悬索桥体系可靠度评估技术

“863”项目

2006

复杂环境下大跨度空间结构故障预警技术

“863”项目子项目

2007

水深大于50米厚软基跨海桥梁逆作法复合基础设计施工技术

“863”项目子项目

2008

面向防灾减灾的磁流变一体化智能减震控制技术

“863”项目

2008

城市工程地震破坏及其控制

“973”项目

200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2007

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7

纤维增强材料(FRP)高耐久性城市桥梁结构体系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7

建筑蓄能保温材料与系统的研究开发及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8

村镇住宅施工验收标准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8

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0

复杂结构损伤预警与定位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

2005

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

2005

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在强震下的倒塌破坏过程分析与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2008

重大工程结构损伤破坏非线性效应的多尺度模拟与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2008

多维地震下大跨空间网络结构倒塌模式与隔减震控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2009  

部分国家级获奖成果

成果名称

授奖部门及等级

年度

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0

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

河谷场地地震动输入方法及工程抗震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

强风作用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 [20]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4

高稳定高耗散减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发及工程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4

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

土木工程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高性能化及增强结构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

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

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

建筑结构减振防灾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

现代化体育场施工技术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

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研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问题的研究

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  

文化传统


  • 院徽

院徽院徽

“土、木、工”三字整合设计组成一个繁体的“东”字,象征东南土木的品牌影响力。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刘静

院长

郭彤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王玲艳

党委委员、副院长

黄镇、李德智

副院长

张建、姚一鸣

党委委员

尹凌峰、徐明

 

历任领导

时间

系主任/院长

总支书记

1949.5 ~1950.5

梁治明


1950.5 ~1950.9

方左英(代)


1950.9

徐百川


1953 ~1954

金宝桢


1955

金宝桢

陈东

1956 ~1957

徐百川

陈东

1957 ~1958

徐百川

林醒山

1959 ~1960

徐百川

林醒山

1961

刘敦桢

林醒山

1962

刘敦桢

李承烈

1963 ~1966

徐百川

程云

1977

林醒山

程云

1978

林醒山


1979

徐百川


1980.01~1980.10

徐百川


1981.11

林醒山


1982

林醒山

王世愷

1983

张寿痒

王世愷

1984 ~1985

张寿痒

胡康宗

1986

陈荣生

胡康宗

1987

陈荣生

沈善土

1989 ~1992

蒋永生

朱继澄

1992 ~1996.5

蒋永生

黄安永

1996.5 ~1997.6

李爱群

黄安永

1997.6 ~2000.5(1997年6月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第一任院长蒋永生

黄安永

2000.5~2002.11

李爱群

黄安永

2002.11~

李爱群

黄安永(至2008.08)

2008.12~2009.11

李爱群

张星

2009.11~2014.12

吴刚

张星

2014.12~2015.12

吴刚

张星

2015.12~2016.08

吴刚

刘静

2016.08~

王景全

刘静 [4] 

知名校友



梁治明,1949年任南京大学土木系主任。1946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直至1990年病逝。

刘树勋,曾担任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副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副主席。

丁大钧,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我国资深土木工程专家,国际著名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专家,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方案设计,是中国混凝土构件适用性能设计方法的创始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

孙伟,土木工程系1958年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永生,土木工程系1961年毕业。曾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是东南大学首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

吕志涛,土木工程系1961年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其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小晶,土木工程系1969年毕业,曾任福建省省长。

缪昌文,土木工程系1981年毕业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卫,土木工程系1982届本科毕业、1986届硕士毕业,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红星,工民建专业毕业,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娄宇,土木工程系硕士和博士毕业,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经理。

朱万福,土木工程系1965年毕业,曾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游庆仲,土木工程系路桥专业1983届本科毕业,现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戴雅萍,土木工程系毕业,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 


所获荣誉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ASIC工程中心

CIMSnet南京站点

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电光源研究中心

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商务研发中心

东南大学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中心/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室

东南大学伽利略系统欧亚(中国)教育与应用开发中心

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法学院

分析测试中心

附属中大医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公共卫生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混凝土及预应力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院

集成电路(IC)学院

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建筑学院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交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MBA

力学实验中心

临床医学院

南京市胸科医院

能源与环境学院

人文学院

软件工程与理论实验室

软件学院

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数学系

苏州研究院

体育系

土木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无线电工程系多媒体研究所

吴建雄实验室

吴健雄学院

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系

先进材料研究中心

先进光子学中心

显示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研究生院

医学影像与精确诊治研究中心

医学院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艺术学院

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