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是在原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和实验中心的基础上于1999年10月组建而成,原名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03年6月经学科调整,更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24名,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520余人(含教育硕士)。相关学科拥有共享院士1名,省特聘教授2名,正高职称38名、副高职称43名,具有博士学位79名,省151人才第一、第二层次7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名。学院现有化学、生物科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科学教育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为省级重点专业,化学、生物技术及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化学、生物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目前在8个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个教育硕士培养方向(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科学教育)和农业推广硕士招收、培养研究生。学院拥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2个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材料物理与化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与作物病害防控”2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和“生态学”、“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化学和生物学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学”省高校创新团队,“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和“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研发”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现有实验用房2万余平方米,配有核磁振波谱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拉曼光谱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单晶衍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3项,省部级项目76项,科研经费343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430余篇。学院以育人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我院在校本科生在二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30余人次,SCI收录27篇;学生考研录取率位列学校前茅;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三好学生。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柏一慧

鲍国连

鲍毅新

蔡妙珍

曹诣斌

查笑君

陈秉初

陈焕艮

陈建华

陈建荣

陈剑平

陈锦清

陈文荣

陈欣

程存归

程宏毅

代伟

邓刚

杜高辉

杜敬星

樊乃昌

方芳

方克鸣

冯洁

冯云龙

符建荣

宫培军

龚春风

巩菊芳

顾志敏

管雁

郭红云

郭水良

郭婷

郭卫东

郭延平

郝仕油

何卫中

何新霞

胡希军

胡晓春

胡耀元

胡一中

黄朝表

贾炯

姜洪友

姜科声

蒋冬花

蒋永福

蒋永清

颉志刚

金发根

金海如

金晓玲

金祖庆

蓝尤钊

李灿

李良超

李铭红

李似姣

李似娇

李涛

李小忠

李新生

李则林

梁刚锋

梁久桢

林机

林秋月

林瑞

刘光清

刘俊华

刘鹏

刘天磊

刘卫东

刘亚

楼振洲

卢伟

鲁继青

路梅

吕洪飞

吕天喜

吕晓男

罗虹

罗孟飞

马莉

孟智启

缪吉根

缪煜清

牛振江

潘建伟

齐庆元

齐庆远

邱咏梅

阮琴

阮永明

邵晨

邵邻相

申秀英

孙国昌

陶跃之

腾波涛

滕波涛

万惠林

万惠霖

王长春

王芳

王功伟

王建军

王卫平

王小霞

王月娟

王跃光

温一航

翁维正

翁雪香

邬凌羽

吴关庭

吴华

吴兰菊

吴瑞定

吴廷华

吴小华

物化所

向梅

肖孝辉

谢冠群

谢鸣

谢云龙

辛德东

徐东成

徐根娣

徐丽珊

徐晓红

徐晓虹

徐子伟

许晓路

严晓阳

杨莉

杨玲

杨元法

杨悦俭

叶群峰

应桃开

余骏

袁军华

张东旭

张恒木

张加勇

张解放

张萍华

张小明

张应烙

章子贵

赵国良

赵坚义

赵雷洪

赵铁桥

赵玉玲

郑金菊

郑人卫

郑荣泉

郑绍成

郑小明

郑孝华

钟新民

钟依均

周碧

周军强

周武能

周小平

朱丹华

朱凯汉

朱明乔

朱伟东

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