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动力工程系组建,经过60年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培养本科生,60年代初开始培养研究生,70年代以后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1981年,电厂热能动力和内燃机专业在中国建立学位制度时首批获准设立硕士点、博士点;1984年、1990年获准设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博士点;1988年,电厂热能动力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获准建设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1年建成、对外开放;1991年,建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热能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被评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现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能源环境工程、动力工程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博士培养二级学科。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清洁低碳发电研发中心、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支撑的创新性学科平台系统。学院也是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与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重要依托和技术支撑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40人,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10余人,其中教授38人,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外聘客座教授中有6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3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和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院首批获得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支持。学院主要围绕化石能源的低碳高效安全利用和污染物深度联合脱除、能源终端利用优化与节能、可再生能源、先进动力装置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已形成以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基础研究为龙头,以可持续能源和先进动力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完整学科体系。在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介观理论与方法、富氧燃煤CO2捕捉等方向的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十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2项,两项专利技术获得日内瓦国际博览会特别奖和金奖。近3年获得科研合同经费6.2亿元,专利转让和应用效益21.62亿元。近5年发表SCI论文463篇,单篇最高他引210次。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70余人,硕士研究生超过700人,本科生近1700人。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工程传热学》、《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内燃机原理》入选国家精品课程;《低温技术原理与装置》入选湖北省精品课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计划,近年来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60年来,已培养1万4千余名毕业生,多位杰出毕业生成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还有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欧美和国内著名大学、企业、政府机构中的杰出人才。学院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约有60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讲学、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年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和百余名境外教授到访,开展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学生。学院每年举办2-3次国际学术会议,已形成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学院将在应用领先、基础突破、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培养栋梁人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保持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把重点和特色学科建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

更新时间:一星期内

蔡兆麟

曹军

陈刚

陈光礼

陈国华

陈汉平

陈焕新

陈焕新

陈良才

陈仁明

陈喜阳

陈正军

成晓北

戴娄春

戴勇峰

戴则健

丁国忠

丁宏刚

董宇

杜一

杜一庆

段炼

段敏方

范爱武

范伶俐

冯慧雯

冯志力

傅培舫

高世伦

高伟

高纬

顾馨江

郭方中

郭欣

郭照立

何国庚

贺国强

赫俏

胡昶

胡松

胡兴华

胡志敏

胡治敏

化机所

黄俭明

黄琳

黄荣华

黄树红

黄素逸

黄武雄

黄晓明

黄勇理

黄志平

蒋炎坤

揭基华

靳世平

康忠新

郎静

黎斌

李爱军

李德忠

李顶根

李华飞

李嘉

李建兰

李桃香

李新主

李智勇

林志杰

刘德昌

刘根凡

刘光宇

刘会猛

刘晶

刘伟

刘燕

刘扬娟

刘永长

刘志春

柳朝晖

龙妍

娄春

陆继东

陆艺红

罗海岩

罗小兵

罗炎成

罗自学

马孟骅

明廷臻

彭仕文

皮博明

钱壬章

丘纪华

邱建荣

区颖达

曲福有

舒朝晖

舒水明

孙建平

孙路石

孙学信

汤朝放

王海

王汉封

王弘

王惠龄

王嘉冰

王军1

王坤

王晓墨

王英双

韦彩新

魏明锐

邬田华

吴超美

吴钢

吴建廉

吴克启

夏冬明

夏重保

向军

肖教芳

肖贤云

熊友辉

徐波

徐朝芬

徐明厚

许国良

杨海平

杨金国

杨昆

杨涛

杨智越

姚斌

姚洪

叶晓明

勇峰

游斌

于敦喜

余楚汉

曾汉才

张辉亚

张捷

张军营

张立麒

张全新

张师帅

张世红

张双全

张小平

张晓青

张秀芳

张秀华

张燕平

张煜盛

张竹筠

张宗杰

赵海波

赵龙

郑楚光

郑瑛

郑正泉

钟克路

钟克璐

周怀春

周英彪

周震

朱玲芳

朱梅林

邹春

邹文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法学院

法医学系

公共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化学与化工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

经济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历史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学院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软件学院

社会学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数学系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体育部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同济医学院-护理学系

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同济医学院-药学院

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图书馆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外国语学院

网络与计算中心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武汉精神卫生中心

武汉同济医院

物理系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研究生院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哲学系

中文系